积累实操经验 追求图形本质

作者: 彭雪英

积累实操经验 追求图形本质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材第38、3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如何区分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中的角,体会数学意义上角的单一性。

2.经历从实际物品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在操作活动中,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让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在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中,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过程:

一、找生活中的角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主题图):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有没有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有,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师:在这些图形中,谁最特殊?为什么?

生:圆最特殊,它没有角。

师:是的,圆最特殊,其他图形中都隐藏着另外一个图形——角。

师:其实不光这些图形里能找到角,看看我们周围物体的表面是什么图形?能找到角吗?

(教师让学生指一指)

生:黑板上有角。

生:数学书上有角。

生:桌面上有角。

生:三角板上有角。

师:同学们,刚刚找的角都是生活中的角,我们这节课来研究数学上的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思考】学生对角这个图形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有生活经验的。教师让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表面,找到生活中的角,初步感知角这个图形,并告知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上的角的意义并不相同,将生活中的角与数学意义上的角加以区分。

二、自主探究角的特征

1.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例题1):你能在这三个物品中找到角吗?谁来指一指?看看它们藏在哪里。

(学生上台指角,教师用课件标出实物中的角)

师:想不想看清楚角到底长什么样?

生:想。

师:为了看清角的样子,我们现在让三个物品消失,只剩下数学课上研究的角。睁大眼睛看清楚哦!

(教师课件演示物品消失后剩下的三个角)

师: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角,现在看清了“角”的样子了吗?

师:仔细观察这几个角,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都是尖尖的,都有一个点。

生:它们都有两条线。

生:它们都是直直的。

师:它们都有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两条边,两条边夹着的开口部分就是角,我们用一个圆弧标出来。

(课件出示“顶点、边”)

师:谁上来接着介绍后面的两个角?

(教师请两个同学上台介绍)

师:图1中的几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

生:第一个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生:第二个图形不是角,它没有顶点。

生:第三个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生:第四个图形不是角,它有一条边不是直的。

【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指出物品中的角,进而展现从实物中抽象出的角,经历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明确角的构成,紧紧抓住“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个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2.画角

师:大家认识了角这个图形,闭上眼睛,脑海里有没有角的样子?想不想把它画出来?

生:想。

师:在作业单上画一个角,并标上各部分名称。

(学生独立尝试在作业单上画角,教师投影展示几个学生的作业)

师:我收集了几个同学的作业,大家看看,这些都是角吗?

(学生汇报后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角,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师:画角,先画一个顶点,确定位置,用尺子从顶点出发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两条边,两条边夹着开口部分就是角,我们用小圆弧标出来,再标上“顶点”和“边”,同学们在作业单上进行订正。

师:同桌互相欣赏一下,认为画得规范就给同桌竖个大拇指。有需要改进的请悄悄告诉他,改好后再给他竖个大拇指。

【思考】画角是技能学习,教师的示范不可或缺。在示范前,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画角,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画得不规范、不美观的原因所在。

3.做角、比角

(1)做一样大的角

师:刚才我们找角、指角、画角,下面大家制作一个活动的角,看看在操作中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师:从信封里找到合适的材料做一个角,固定好,举起来。

(教师邀请几个学生上台展示做好的角)

师: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不同?

生:有个角开口向上,有个角开口向左,有个角开口向右,还有个角开口向下。

师:是的,它们开口方向不同,(转动一个角的方向)这还是角吗?(再转动)这还是角吗?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无论开口朝哪个方向,都是角。

师:除了开口不同,还有其他不同吗?

生:这些角有大有小。

师:谁能找出其中最大的角和最小的角吗?

(教师把最大的角和最小的角放在投影平台上)

师:谁能把它们变得一样大?请上台操作。

师:你是怎样让两个角一样大的?

生:把两个角的两条边叠在一起。两个角的开口做得完全一样,就一样大。

师:这个方法特别棒,值得我们学习。请同桌合作,把你们的两个角变得同样大。

(学生合作做一样大的角)

(2)角的大小比较

(教师呈现鳄鱼图,大鳄鱼嘴巴张得小,小鳄鱼嘴巴张得大)

师:大家观察一下,哪条鳄鱼嘴巴张得大?

生:小鳄鱼嘴巴张得大。

师:大家同意吗?

师:小鳄鱼嘴巴才一点点,你们是怎么看出来它的嘴巴张得大?

生:老师,我们看的是张开大小,又不是比嘴巴的长短。

师:老师这里有大鳄鱼的嘴巴 ,你们手上有小鳄鱼的嘴巴,能比我张开得大吗?

(教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用“大嘴巴”跟学生的“小嘴巴”进行比较)

师:从刚才的操作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要看谁张开得大。

生: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跟角张开的大小有关。

师:大家读一读这么有价值的发现。

生(齐):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跟角张开的大小有关。

师:同学们在刚刚的学习过程中会观察、爱思考、能表达,把掌声送给努力学习的自己。

【思考】鳄鱼嘴巴张开大小这个教学情境非常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一般认为长就对应大,短就对应小。鳄鱼的大嘴巴张得小,小嘴巴张得大,这样给学生带来了认知冲突,学生在认知冲突中观察、辨析,再通过实践操作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比一比图2中角的大小。说明理由。

生:右边的角大。

生:左边的角像长长的鳄鱼嘴巴,但是张开得小。右边的角像短短的鳄鱼嘴巴,但是张开得大。

【思考】设计这道练习题的目的是巩固角的大小比较这个知识难点。前面的鳄鱼嘴巴比大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明白,比较角的大小实质上就是比较角张开的大小。

四、全课总结

师:回顾一下,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生:我知道了角的两条边都是直直的。

生:我学会了画“角”。

生:我知道了比较角的大小就是比较角张开的大小。

生:我知道了角的大小跟两条边长短没有关系。

生:我知道了我们身边到处都能找到“角”。

……

【思考】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既能梳理、反思学习过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又能厘清重点,总结方法,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九龙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