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作者: 胡川 郑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数感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提升数学素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数感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笔者以“新课标”为出发点,探讨小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一、借助形象思维,培养数感意识

数感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能力,它涉及数字、数量和数学关系的理解和感知。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普遍较弱,他们更多的是运用形象思维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具体操作。比如,把一张圆形硬纸平均分成2份,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把一条绳子平均分成5份,再分别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与其余各份分别进行比较。这样的实际操作活动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分数知识,促进学生数感意识的培养。

二、借助对比,增强数感感知力

数感是一种抽象能力,数感的培养与具体的数学知识点传授有所不同。数感需要在大量的数学活动中,通过不断地接触和处理大量数字而形成的。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并站在学生的角度,积极引导学生在数字表达与数量关系上养成对比的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数感感知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在教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长方形物体以及正方形物体,加强两者之间的对比,更加直观地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有效引导学生将不同数学知识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过程中不再混淆知识,有效建立数感。

三、借助生活实际,培养数感洞察力

数学知识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数学既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将数感培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深度融合,有效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探索数学知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洞察力。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上下学的路上观察车牌号,并记住车牌号。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车牌号码并思考车牌号码由几个数字组成。以车牌号“赣A58Q39”为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车牌号是随机的,还是有规律的?这组车牌号里面包含哪些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说出里面的数字,同时鼓励学生将“5、8、3、9”四个数字提取出来进行“5893、3589、8395”等随机组合,并计算出有多少个组合。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这四个数字进行随意组合,比如进行“9×(38-5)”等加、减、乘、除综合运算。这样,在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计算准确性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数字信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洞察能力。

四、创设数学情境,培养数感能力

在大多数学生的印象中,数学是枯燥的。在数学学习中,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遇到困难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产生抗拒学习数学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让他们重新燃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数学学习融入趣味情境中,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

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问题:“小丽和哥哥同时出门前往学校。哥哥走得快,每分钟走90米。小丽走得慢,每分钟走60米。哥哥走到学校后没发现小丽,就回去接小丽,结果在距离学校180米处与小丽相遇,那么小丽家离学校有多远?”在这样趣味浓厚的问题中,学生能够快速进入知识学习中。此外,还有很多数学知识可以融入游戏中,比如,鸡兔同笼问题,可以设计“鸡兔对话”游戏;浓度问题,可以设计“奶茶销售”游戏;利润问题,可以设计“小小理财师”游戏等。教师可以通过编故事、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轻松且趣味十足的教学情境中,有效地培养数感。

总之,学生数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数感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日常生活体验中学习数学,进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青云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