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九大教学事件”,促成有效设计
作者: 何捷
青年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优先考虑的是“我要做什么”,这是无可厚非的。设计必定涉及教学中的活动筹划、流程安排等。做好计划,必定要考虑“做什么事”。其实,“做什么事”也直接影响“做成什么事”。教学设计是否能助力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设计者设计的即将实施的“事件”能否完成。
倘若教师总是从“我”的角度出发,以“我”为中心去思考要做什么事,教学效果必定不佳。例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仅想到“我想做什么”,便在课堂上一厢情愿地要达到自己的设想,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需要,自然会导致效果不佳。又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根据“我认为我能做些什么”,去实施自己尚未确定的、没有十足的把握的设计,有可能导致设计不能落地,甚至无法执行。再如,设计者强调“我看见别人这么做,我也要这么做”,此类设计生搬硬套,“卖家秀”和“买家秀”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最令人担忧的就是设计者被评估者左右,主张“评课的人要求我这么做,我就必须这么做”,重形式而轻内容,设计为形式服务。例如,部分地区要求上课一定要让学生事先填写预学单等。
以上所举之例,都是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缺乏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尊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教学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教学设计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基于此,青年教师可以更多关注并研究学习理论,探索在学习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如何教才能促进学生学、学习产生与发展的条件有哪些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实践,能让教学设计更有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他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中,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提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九大教学事件”。在学习中,如果学生参与这些事件,则有助于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顾及这些事件,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涉及“九大教学事件”的教学设计,有利于促成有效的学习。以下为“九大教学事件”:1.引起学生注意,确保刺激被接收。2.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建立合适的预期。3.提示学生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之前习得的内容。4.以清晰和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这些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5.以适当的编码方式指导学生学习。6.引发行为表现,呈现学习结果。7.给予信息反馈,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8.评估行为表现,为学习行为提供导向。9.安排多种练习,促进知识提取与迁移。
其中,事件1指向教学的导入环节。这一环节的设计,应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事件2指向目标理解环节,这是所有学习的前提与保障。事件3提示教学应顾及学情,教师要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学习新知识。事件4、5、6谈及具体实施新知识教学时的方法与策略,所有的方法须符合学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事件7、8针对评价与反馈,提示教师要注重及时反馈。在这一点上,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桑代克也反复强调反馈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桑代克认为,实践本身并不能造就完美的学习结果,除非实践获得反馈,而且反馈来得及时。可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重评价设计,以确保学习有效。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事件。事件9提示教师应注重举一反三,让知识在迁移中得以运用,在运用中得到提升。
一线教师借助这“九大教学事件”,可以较为轻松地完成教学设计,并能基本保障教学设计在执行中产生效果。笔者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例,介绍如何借助“九大教学事件”完成教学设计。
步骤1:写作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确定了本次写作的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增补资料,为写作做好准备。在此环节,教师应告知学生本次写作的目标是“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即处理搜集的资料中的信息,将其转换成笔下的文字,完成对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介绍。这一目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且不是高不可攀的。难易适中的学习目标以及事先搜集的资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2:样本研究,模仿完成《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片段写作。
教师可以从单元课文中提取样例,作为本次写作的样本。经过筛选与比对,本单元中的课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可以作为本次写作的最佳样本。其一,此文为非连续性文本,以简洁的文字、精准的数字、明晰的板块和图例,介绍了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全文短小,却能完成对最大的胡夫金字塔的介绍,涉及金字塔的外观、构造、建造过程以及历史价值等,堪称本次写作的极佳范本。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学习过程,让学生再次温习这一范本,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写作特点,感受图文并茂的写作优势,为即将开始的写作做足准备。教师以《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的部分段落为例,引导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转换成简约的文字。例如,文中是这样介绍胡夫金字塔的。
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
塔的重量:约600万吨
塔基面积:约5.3万平方米
塔的体积:约260万立方米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此片段的呈现形式为“一句一行”;发现此片段的表达特点为简单、明确、集中,集中介绍“胡夫金字塔”到底有多大,与此无关的只字不提。教师指导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写类似的片段。例如,有的学生选择写“长城”,则可以结合找到的资料,将“长城到底有多长”转换成分行表达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师在学生完成片段写作后及时反馈,鼓励学生比对发现往常所写的内容和本次所写的不同之处,感受非连续性文本的表达效果。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手绘简笔画”的方式,为所写的片段配图,并通过评价予以激励。
步骤3:完成《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全篇的构思与写作。
样本段落教学之后,让学生再读《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一文,学习原文的篇章结构。当学生分析出原文以不同板块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不同方面后,教师指导学生以自己选择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写作内容,构思全篇的写作结构。同时提出基本要求,即写后的文章,至少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什么样?有什么特点?具备何种价值?
当学生基本完成习作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为自己写下的非连续性文本配图。
以上设计,以“九大教学事件”为参照,清晰对应,让一线教师看到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这样的教学设计,根据最基本的设计原理,让教学尽可能地满足学生认知的发展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基础理论的支撑,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有所突破并获得新知识。以本次习作为例,原先学生所写的都是连续性文本,而本次学习写就的是图文并茂的非连续性文本,还涉及对信息的搜集、筛选、加工、运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能力,也将迁移至日常生活中,能让他们感受更丰富多元的写作样态。
“九大教学事件”不是刻板地按照线性方式构成教学的推演,也不是“照单全收”,让教学设计成为这些事件的附庸。“九大教学事件”的排序也并非一成不变,事件中涉及的部分环节也可能交叉重叠。这就应验了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