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语用:构建情境,让阅读真实且有质量地发生

作者: 舒淑芳

情境语用:构建情境,让阅读真实且有质量地发生0

新修订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一年级上册保留了前一版教材(以下称“旧教材”)的整体布局思路,依旧由“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教学内容。区别在于,“新教材”对课文部分进行了调整,将“旧教材”中的课文单元更名为阅读单元。相对于“课文”而言,“阅读”的含义更为丰富,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过程。“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编排了三个阅读单元,共10篇课文,分别与“春夏秋冬”“儿童生活”“奇思妙想”等主题相关,这一编排较好地体现了“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的课程理念。

一、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温儒敏教授指出,这套教材的“新”,不是以革命的姿态将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面颠覆,而是追求“守正创新”“稳中求进”。

“新教材”的编排科学合理,将阅读教学目标有机渗透在课文之中,知识能力要求明确,能让教师的教学更有章法。

1.课文生动有趣

“新教材”选用的文章体裁多样、题材贴近学生生活,有朗朗上口的儿歌,有极具节奏美和韵律美的童谣,还有深受学生喜欢的故事。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新教材”配有不同风格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审美需求,还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阅读体验,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教学目标。

2.朗读目标具体

“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三个阅读单元都设置了明确具体的朗读要求,如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或“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时,“新教材”将“读准字音”“认识自然段”“读好停顿”等学习要求有机渗透在课文学习中,凸显了“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3.语言积累指向清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为保障这一要求的有效落实,“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部分课后习题中提出了相关要求,如《小小的船》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回答“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两件宝》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回答“课文中的两件宝指什么?它们能做什么”;等等。这些要求都指向“积累语言”“感受语言”“提取信息”等能力的提升。

二、创设真实情境,指导有效阅读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紧扣“新课标”要求,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推动阅读真实且有质量地发生。

1.读好课文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教师可以将朗读目标设为“读准确、读流利”。读准确,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颠倒;读流利,即要求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做到读连贯、语速适中。

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教师应积极创设语境,做好示范,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根据训练要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升语感。

以《比尾巴》一课的朗读教学为例,其重点是“读好问和答的语气”,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照样子做问答游戏”。这篇课文有四个较短的问句和答句以及两个较长的问句和答句,教师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师生共读、学生个别读和小组对比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明白读问句时要将“谁”这个疑问词重读,句子末尾的语气要上扬,读答句时要注意读好“尾巴”的轻声。指导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表达,让学生将每一次朗读都视为一次自我挑战和成长的机会,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2.积累语言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一切语文学习的基础。“新教材”一年级上册围绕朗读课文、理解内容、积累词语、运用词语、拓展实践等方面系统设计课后习题,重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要求。

一年级上学期是小学学习的起点,积累语言的重点偏向于积累常用词、数词和偏正短语。如《小小的船》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其相应学习目标为“仿照例子,用简单的叠词说短语,积累语言”。教师可以通过师生“趣味拍手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或印象比较深刻的事物进行表达。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打开思路、积累语言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讲、少讲,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学习在文本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后,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在文中找出“哪些小动物是雪地里的小画家”,再结合课文插图,把四种小动物的足迹和雪地里的“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联系起来,鼓励学生观察图中小动物的神态与动作,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以此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想一想、说一说“雪地里还可能出现哪些小画家?他们会画什么”,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仿照课文语言练习表达,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获得语言经验。

3.学科融合

“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阅读单元主题更为清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学科融合,巧妙创设情境,围绕学习主题设计项目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例如,“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围绕“季节”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视角出发,将这一单元内容与美术、音乐学科融合,设计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季节的特点,初步体会文学阅读的乐趣(如图1)。

以任务一和任务二为例:

任务一:秋天的色彩

1.发现秋天的变化。在学生眼里,秋天的特点之一就是树叶和小草颜色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秋天”,如捡落叶、观察小草、画秋天……

2.展现秋天的创意。教师可以配合“寻找秋天”的活动设计树叶贴画创意展示,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任务二:夏天的生长

1.吟唱关于夏天的歌谣。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熟读成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学唱《江南》,让他们感受语言之美,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2.讲述关于夏天的故事。在学习课文、诵读歌谣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绘本故事《一颗莲子的生命历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植物的神奇,感受生命的迸发力。

一年级的学习活动应以主动参与、激发兴趣为主要目标,教师可以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学习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所得,乐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重视正向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应运用有效评价策略,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点滴表现。

例如,《秋天》一课的朗读重点是读好“一”的不同读音,学生朗读后,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评价:“真好啊,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群群大雁在天上飞呢,你真像一个播音员!”这句话,既巧妙地强调了“一”的两个读音,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具体评价,对学生学习有着促进作用。

及时、具体且富有变化的正向评价,既可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喜欢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

“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阅读单元课文体裁多样、题材广泛,教师要深入阅读教材,立足学生实际,使学生在有效的语言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为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