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建构:“新教材”“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教学策略探索
作者: 李玉洁
“和大人一起读”是新修订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板块下的阅读栏目,也是入学适应期的一种阅读课型。和前一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相比,“新教材”一年级上册“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编排数量没有变化,但对部分内容的编排顺序做了调整。这看似微小的变化,更清晰地凸显了课内外阅读教学的层次性、整体性和丰富性,为教师用好“新教材”中的阅读栏目指明了方向。
一、营造“和大人一起读”的良好氛围
既然是“和大人一起读”,就要有孩子的阅读伙伴——教师、家长的全程参与。教师层面,教师应在课堂上初步引导学生阅读,如教给学生了解文章主旨、明晰主要人物的方法。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亲子共读的范例,增强学生主动与家长阅读的积极性。当然,教师还可以借助线上沟通的方式,帮助家长了解“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的意图和作用,并进行共读方法上的指导。家长层面,家长要有陪伴孩子阅读的意识,将阅读作为亲子互动的重要途径,在固定的时间、合适的环境,与孩子进行共读,与孩子共同成长。
例如,“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内容较之前不同,将之前的童话故事《小白兔和小灰兔》换成了儿歌《剪窗花》,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课前,教师可以邀请中高年级的学生和家长一起拍摄《剪窗花》的共读视频,呈现不同的家庭的阅读形式,展现书房、阳台等适宜阅读的空间。课堂上,教师通过播放共读视频,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什么是‘和大人一起读’”,激发学生和大人一起读的强烈期待。另外,教师还可以请视频中的中高年级学生来到班上,带着学弟、学妹一起读。课后,教师可以把共读视频发在班级群中,让家长了解怎样和孩子一起读,如何在家中布置固定的阅读空间,如何陪伴孩子进行亲子共读打卡,力求家校共创浓厚的阅读氛围。
二、提供“和大人一起读”的方法指导
起步阶段的“和大人一起读”,受学生识字量小、拼音掌握情况不稳定、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因素的影响,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师要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共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朗读挑战
对于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要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是阅读过程中的第一道难关。每次朗读课文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文章标上自然段(小节)序号,鼓励他们把每一个自然段(小节)读准确、读流利。这样不仅能降低学生对朗读的畏难情绪,还能将整篇文章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帮助学生在挑战中树立自信。
在朗读指导上,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予以点拨。例如,“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的《小松鼠找花生》一文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共读过程中,可以先让大人读给孩子听,再让孩子读给大人听,最后分角色朗读、对话。另外,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例如,“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和大人一起读”内容为《谁会飞》,这一文中出现了“摇摇”“尾巴”等多个轻声词,共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第一个字读得重一些、长一些,将第二个字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并通过范读、跟读、“开火车”读等形式予以强化,不断提升学生“一起读”的热情。
2.角色扮演
共读角色丰富、情节生动的文本时,角色扮演是不错的共读呈现方式。在角色扮演前,大人和孩子要一起仔细阅读文本,了解故事内容、人物关系和人物特点,这也是提高学生拼音、识字能力的有效方式。一年级上学期“和大人一起读”内容多是趣味性较强且语言富有特点的儿童故事,很适合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展共读。以“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和大人一起读”中的《拔萝卜》一文为例,文中出现了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等角色,开展亲子共读时,家长可以先让孩子仔细观察插图,注意角色的动作和表情,再结合故事内容仔细揣摩角色的心理,模仿角色说话的语气。最后,全家参与,一起表演。
3.提问启发
阅读是通过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因此,在“和大人一起读”的持续推进中,大人可以设置简单的问题,启发孩子阅读,并引导孩子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此外,问题的设置还须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读完《拔萝卜》后,大人可以结合文中提示问一问:“后来怎么样了?”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插图中萝卜的变化,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续编故事。
三、衔接“和大人一起读”的课内课外
在“新教材”一年级上册中,有一处“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调整尤为巧妙,那就是“新教材”将原本编排在第一单元的“和大人一起读”的文本《小白兔和小灰兔》调整至第二单元。联系这两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可以发现,“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d t n l》一课“读一读”内容是一首非常短小的儿歌《小白兔》,调整后的编排使同一单元内的阅读内容产生了关联,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循序渐进和单元整体性。“和大人一起读”更多是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仅以教材中选编的几篇文章为阅读素材显然不够,只有打破课内阅读的限制,选择一些相关联的优秀课外阅读素材进行补充,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首先,教师可以从单元学习内容中挖掘拓展元素,无论是单元主题,还是反复出现的角色等,都可以是课外阅读素材的结合点。仍以《小白兔和小灰兔》为例,教师可以纵向联结这个单元的《小白兔》一文,并推荐与“小兔子”有关的书让学生在课后和家长共读,如《兔儿爷》《逃家小兔》《彼得兔的故事》等。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整本书亲子阅读内容,从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帮助家长有方法地陪伴孩子阅读。
其次,教师可以整合同类型的文本。教师可以根据“和大人一起读”的文体类型,推荐家长陪伴孩子读更多的同类型读物。这样,学生可以把课堂上习得的相关文本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例如,“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的《猴子捞月亮》一文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在儿童故事中是十分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家长带着孩子读一些结构相似的文章,并尝试仿照文章的表达特点进行简单创编,在有效训练孩子语感的同时,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关联“快乐读书吧”栏目,延伸阅读空间。一年级上学期的“快乐读书吧”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阅读书目,但栏目中的阅读提示,如“我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有趣的故事书”“周末,我在书店看到了很多好看的图画书”等,从怎么读、在哪儿读、读什么、什么时候读等方面为课外的亲子共读指明了方向。
四、优化“和大人一起读”的阅读评价
有效的阅读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还能保障有效阅读的持续推进。为了全面了解“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进行分层次、多样态的综合性评价,以关注学生在不同方面取得的进步。
1.共读记录单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和大人一起读”的效果,教师可以针对阅读文本设计“共读记录单”。记录单中可以设置“共读内容”“阅读时长”“阅读问题”“自我评价”等条目,帮助阅读参与者关注阅读活动的开展情况。例如,进行《猴子捞月亮》一文的课外共读时,教师可以请家长用照片记录下孩子的阅读姿势、阅读状态等。接着,可以让学生给最喜欢的角色涂色,并扮演这个角色,说说他说的话。最后,教师可以在记录单上设置四个问题:①小猴子发现哪里有个月亮?②大家为什么想把月亮捞上来?③猴子把月亮捞上来了吗?④你觉得这个故事哪里最有趣?通过“阅读记录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反馈“和大人一起读”的结果。
2.家庭小晚会
形式多样的正面评价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以轻松、欢快的阅读展示活动为评价载体,能更好地提升其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和孩子一同展示阅读收获。在展示的过程中,家长可以从学生的表达、情感、仪态等方面评价与鼓励。
入学适应期是学生的阅读启蒙期,也是培养其阅读习惯的关键期。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营造良好的共读氛围,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选取可以与教材进行融合的课外阅读素材,进行多元的阅读评价,将课堂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感受阅读的乐趣,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