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神话,品文言
作者: 侯佳宝/执教 陈燕平/评析
【课例背景】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神话”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精卫填海》是其中唯一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共有三个语文要素,分别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本课教学设计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展开,旨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领略神话的神奇色彩,感受精卫坚韧、执着的形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运用多种方法疏通文意,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故事讲完整,讲清楚。
3.感悟精卫鲜明的形象,能展开想象,把故事讲生动、讲神奇。
【教学过程】
一、创生活情境,激主体融入
师:同学们,学校国学社团的古风小剧场正在招募演员,你们想加入吗?他们准备了几个剧目,你们能说出剧名吗?
(教师出示图片,点学生说神话名)
生:《盘古开天地》《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
师:看来这次表演的主题是——
生:神话故事。
师:为了帮助咱们班同学顺利入选,老师准备了一个神话剧目,名为《精卫填海》,请和我一起书空剧名。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并齐读)
师:大家看,这个题目有一个特点,它涵盖了——
生:故事的内容。
师:故事的内容是——
生:精卫填海。
师:看来概括主要内容是给故事命名的一个好方法。
二、循生本之序,品文言韵味
1.读准字音
师:读好剧本是演员的基本功。大家翻到课文,自己读三遍,试着读准每个字的读音,开始吧!
(学生自由朗读)
师:在大家读的过程中,老师注意到有几个字的读音五花八门,我们一起看看这几个易错字该怎么读。
师:大家看“炎帝之少女”这句中的“少”字,这里的“少”不读shǎo,读shào,我们现在也经常说“少女”,指的是——
生:年轻的女孩。
师:文中的“少女”也是指“年轻的女孩”吗?
生:不是,指的是“小女儿”。
师:看来,同一个词的古今意思也有可能不同。
师:再看看“以堙于东海”中的“堙”字,谁来读?
生: yīn 。
师:是的,要读前鼻音,是“填塞”的意思。题目中有个字和它意思相近,你们能找到吗?
生:填。
师:很准确。根据近义词理解,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教师出示长难句“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请一名同学读读这句话。
(学生读)
师:真准确,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教师范读,学生齐声跟读)
师(出示隐去拼音的课文):去掉拼音,一起来读一遍吧!
(学生齐读)
2.读出韵味
(教师出示竖版课文)
师:课文形式变了,你们还会读吗?
(教师指名学生读)
师:真不错,孩子,你读出了停顿,多了些古韵。想不想让古韵更浓?老师来帮帮你们。
(教师出示已划分朗读节奏的课文)
师:大家再来试一试。
(学生自由练读)
(教师巡视,请一名学生读)
师:很准确。理解了意思,才能读得更有韵味。
三、说重点文意,理文言脉络
1.出示“文言文理解锦囊”
师:说到理解文言文,你们有没有好方法?
生:看插图。
生:看注释。
生:联系生活经验。
生:向别人请教。
(教师出示“文言文理解锦囊”,学生借助锦囊自主理解文意)
师:同学们贡献了不少锦囊妙计,现在请大家借助锦囊来理解这个故事。试着说出某个字、某个词或是某句话的意思。
(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理解重点词句
师:你理解了哪部分内容?
生:“少女”的意思。
师:它的意思是——
生:小女儿。
师: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生:看注释。
师:很不错,但还能更好,我来帮帮你。你可以用“我用……方法,理解了……”的句式表述,请你再完整地说一遍。
生: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了“少女”是“小女儿”的意思。
师:很好,表述更完整了。
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了第一句“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的意思是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她的名字叫女娃。
师:很好,不仅理解得很准确,而且说话有头有尾。
生:我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女娃游于东海”的意思是女娃在东海游玩。
师:准确!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了“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中的“堙”指“填塞”,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精卫常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填塞东海”。
师:你太厉害了,把最难的一句话说清楚了。
3.疏通文意
师:大家刚才运用锦囊中的多种妙计理解了文中的重点词句。现在,同桌两两一组,一个人说原文,一个人翻译大意。
(同桌合作)
师:同学们配合默契。现在挑战升级,请大家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一名学生完整讲述故事,其他学生点评)
师: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很好,讲清楚了。
师:是的,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了。
师: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大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生:故事的起因是“女娃游于东海”,女娃在东海游玩。
师:表述得很完整,经过呢?
生:经过是“溺而不返”,女娃溺水身亡了。
师:很准确,结局是?
生:结局是“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东海”,女娃化为精卫鸟,常常叼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块填塞东海。
师:是的,讲故事要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清楚、讲完整,但这还不够,遇到神话故事,我们还得“讲神奇”。
4.分析“神奇”
师:你们觉得这个故事的神奇之处是什么?
生:“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它溺水之后就变成了一只精卫鸟,可以起死回生。
师:太不可思议了。还有吗?
生:它用树枝或碎石填海,这怎么可能完成呢?
师:是啊,神话故事就是这样,充满了神奇色彩。
四、绘声绘色,延展故事情节
(教师出示《精卫填海》连环画)
师:刚才,我们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把这个故事讲清楚了,但是要讲神奇,我们就得抓住细节、绘声绘色地讲了。我们先从起因开始——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清晨。
生:傍晚。
师:神话故事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离我们现在很久远。
生:时间是“很久很久以前”。
师:大家给故事加上了神奇的一笔——时间词,一下把我们带入了那个神奇的世界。很好,请接着讲。
生:很久很久以前,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
师:炎帝的小女儿,身份很神奇。她的长相呢?
生:书上没有说。
师:书上没有说的内容要怎么描述呢?
生:可以想象。
师:是的,书上没有描述的内容我们可以结合人物的背景合理想象,也可以查阅资料寻找相关描述。
(学生合理想象并进行描述)
师:你给女娃的外貌加上了神奇的一笔。
师:女娃在东海玩得正开心,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她——
生:她溺水了。
师:此时的她会——
生:她会大声呼救:“救命呀!救命呀……”
生:她会不停地扑腾,想要抓住漂浮物,等人来救。
生:她会想:“我上岸后一定要把这海填了,不能再让别人掉下去了!”
师:你们给女娃加上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还结合了后文的情节,很精彩!
五、荐神话之书,思生命之本
师:大家预习过,知道《精卫填海》这个故事来自哪里吗?
生:《山海经》。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山海经》中的另一个小故事,我们一起看看,它是不是也和《精卫填海》一样神奇呢?
(教师出示《夸父逐日》相关片段,并附上翻译)
师:这则文言文的主人公是——
生:夸父。
师:他做了什么呢?谁能结合翻译,根据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概括?
(学生概括)
师:很完整。今天,我们了解了两篇来自《山海经》的神话故事,认识了蓄微薄之力与自然对抗的精卫,了解了勇敢探索、坚持不懈的夸父。
师:《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古籍,是神话故事的始祖,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里面有很多神话故事,待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这些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已然成为中华民族不怕困难、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师:课上没有过足故事瘾,没关系,把《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带回去,讲给家长听,演给家人看。谁能在古风小剧场中脱颖而出?让我们拭目以待。
【评析】
文言文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文言文课文,体现了文言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然而,文言文教学却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侯老师的这节课由学习情境导入,在实践活动中生成,对于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有不少可取之处。
(一)聚焦诵读基点,品味文言之韵
张必锟先生认为,学文言文非诵读不可。诵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诵读状态,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在本课教学中,侯老师把读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读准字音。侯老师给学生充足的诵读时间,让学生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第二步,读出韵味。文言文语言规则独特,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把握节奏、读出韵味。为了降低难度,侯老师给出了学习支架,为学生划分了朗读节奏,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感受文本内在的韵律美。
(二)放飞想象翅膀,领略神话之奇
为落实本单元的三大语文要素,侯老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多角度丰富故事情节。课堂上,侯老师以衔接语作提示,为学生牵起“条理之线”——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讲,并由学生来“串珠”——串想象之珠。学生添加的时间词以及对女娃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的描摹,都使这一神话故事更具神奇色彩。
(三)精雕评价语言,立足学生之本
这是一堂“语文课”,更是一个“生命场”。执教《精卫填海》时,侯老师所做的不仅是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是递给学生一个话筒,让出一方舞台,让他们充分表达、尽情展示。在“朗读、理解、创编”三位一体、环环相扣的主线牵引下,学生能感受神话的神奇世界,揭开文言文的神秘面纱,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并将其传承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侯老师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脚手架,更在丰富多彩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融入了大量妙趣横生的评价,这些激励性点评,一次又一次地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坚定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百花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