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向联结,形成认知结构

作者: 王坤 刘贤虎

构建多向联结,形成认知结构 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90、91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钟表上的时间,理解时针指向两个相邻数字之间表示多少小时,会读写出具体时间。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了解时和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2.经历拨一拨、画一画、看一看、认一认等观察、操作的数学活动,积累活动经验,理解钟面计时方法,形成初步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量感。

3.结合情境认识时间的价值,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钟面上表示具体时间的方法,认、读接近整时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了解时钟信息

师:这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动画大放映》的开始时刻(如图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刻吗?请在时钟上拨出来。

师:分针指向数字12是整时,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时,如果时针指向数字8就是8时。关于钟表,你们还知道什么?

生:钟面上有12个大格,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生:我还知道时针从12转一圈走到12是12个小时。

生:分针是走小格的,它走一小格是1分钟。

师:刚才大家回顾了一年级学习的拨整时的方法,还发现了钟面上的一些小秘密。如果分针不指向12,时针也没有正好指向钟面上的某一个数字,又该如何认读呢?让我们一起来开启时间的探究之旅。

【设计意图】创设动画片播放时间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在认和拨的活动中,学生回忆整时的表示方法和分针、时针的位置关系,温故而知新。

二、动手探索,理解“认时”本质

1.拨时间,了解“认时”方法

任务一:《神奇阿呦》开始播放了(如图2),你们能拨出这个时刻吗?(想一想,拨一拨)完成后,3名学生分别展示各自作品(如图3)。

师:图3有3种不同的拨出结果,你们认为哪一种拨法是合理的?

生:我觉得第一种拨法不合理,应该把短的时针对着8,才表示8时。

生:我也认为第一种拨法不对,长的分针应该拨到4,因为1小格是1分钟,1大格是5分钟,这样数到4才是20分钟。

生:第二种拨法不对。分针指向4,是20分没有问题,但是时针在7和8之间,是7时多,不是8时多。所以时针应该在8的上面。

生:第三种拨法正确。我们可以先拨到8时整,再拨20分钟,这时时针就在8和9之间,也就是时针在8的上面,而不是在8的下面。

师:时针分别在钟面左面和右面时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生:时针在钟面右面时,看时针上面的刻度是几,就是几时多;时针在钟面左面时,下面的刻度是几,就是几时多。

生:实际上看几时和计数一样,过了几,还没有到下一个数字,就是几时多。

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时针和分针是联动的,分针走,时针也在走,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走1大格就是5分钟,走4大格才是20分钟。有的同学发现时针在钟面左面和右面看时间是不一样的,右面要看时针上面的数字,左面要看时针下面的数字。有的同学认为时针在8和9之间,没到9时,相当于把钟面从12这里剪开拉直成一把尺子,就是8时多(如图4)。检查一下你拨的8﹕20,拨错了的同学重新拨一次。接下来请拨出9﹕25,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指针不联动的钟面,让学生拨时,以充分暴露学生的真实思维。在判断8﹕20不同表示方法的对错时,学生逐步聚焦到时针的位置,理解了钟面右面和左面的不同,钟面右面的刻度,以上面的刻度来表示时间;钟面左面的刻度,以下面的刻度表示时间。当时针在相邻两个数字之间,以较小的刻度为标准。

2.画时间,理解接近整时

任务二:某动画片的播出时间是9﹕55。请你在空白的钟面上添上时针和分针,画出9﹕55(如图5)。

师:图6中这3幅作品能准确表示9﹕55吗?说出你的理由。

生:第(1)幅作品的时针接近9,就是快9时了,所以是8时多。第(2)幅作品时针在9和10正中间不合理,55分时针应该接近10时。

生:第(3)幅作品的时针在9和10之间,非常靠近10,分针指向11就是55分,所以表示9﹕55。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分针从起点“0”走到数字“12”的过程。

生(齐):5分、10分、15分……(如图7)

师:数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是5个、5个数的。

生:我还发现走到数字几,就表示几个5分钟,可以用乘法口诀算出来。

生:钟面上的数数和直尺上的数数差不多。

师:分针计数的过程就是5个、5个数数的过程,刚才有的同学说得非常好,他说钟面上分针计时和直尺上计数很像。把钟面从12这里剪开拉直,钟面上的刻度和数字就像一把尺子,再结合时针的信息,就能得出几时几分(动画演示钟面化曲为直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当时针、分针在钟面的左面时,让学生认出几时几分,这是学生认知上的难点。特别是“9时55分、10时55分”等认读难度最大。在上一环节的认知基础上,学生对“几时55分”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需要教师利用学生的认知差异,听取学生的不同想法,引导学生辨析,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

3.看时间,发现时分关系

任务三: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转动有什么关系?(拨一拨,说一说)

教师让学生看课件演示钟面转动情况,先请男生看时针,女生看分针。再请女生看时针,男生看分针。学生闭上眼睛,将刚才看到的分针和时针转动的过程回想一遍,然后和同桌交流时针和分针的转动有什么关系。

生: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

生:分针走60小格,时针走1小时。

生:我能说得更简单,就是1时等于60分。

师:分针走1圈是60分,时针走1大格就是1时,也就是1时等于60分。你们现在知道9﹕55的时针应该指在什么位置了吗?

生:分针走,时针也走,55分快到60分,也就是快到10时,时针应该靠近10。

师:说得真好!9﹕55再过5分钟就到10时整了,所以时针应该在9和10之间,快要指到数字10了。

【设计意图】分针和时针转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的转动情况,初步感知钟面计时方法。接着,同桌讨论,全班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三、解决问题,巩固认时方法

1.专项练习,夯实认时方法

(1)下面(   )钟面的时针表示8﹕45分(如图8)。

(2)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如图9)。

师:这些时间我们都是怎么认的?

生:在认钟面上的时间时,可以先看时针指着哪里,如果在几和下一个数字之间,就是几时多,分针走过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2.变式练习,感受文化差异

师:我们班同学有没有广东人?你们听过广东人是怎么说时间的吗?一起来听听吧!(播放小明与叔叔的对话)

师:叔叔说“1点8个字”在校门口接小明。你们能听懂他说的是什么时间吗?

生:我是东莞大朗人,我爷爷也这样说,我知道“1点8个字”就是1时40分。

生:我不是广东人,但能听明白“8个字”就是指分针指着8,就是1时40分。

师:广东话和普通话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生:普通话中的数字是指具体的时间,广东话中的数字是指向钟面上的数字,说法不一样,表示的时间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练习环节设置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专项练习,学生边认钟面上的时间边说理,进一步巩固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第二个层次是结合地方文化,把粤语时间的读法与普通话时间的读法进行比较,感受祖国不同地方语言文化的丰富多彩。

四、全课总结,升华“认时”意义

师:时钟是我们生活、学习的好帮手,它能告诉时间,时刻提醒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要合理利用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出示10时37分钟面)如果像这样分针不是正好指着数字,怎样认读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呢?留给大家课后去研究。

【全课评析】

联结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将不同的知识、技能或经验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认知网络,促进学生形成结构化学习。

一、联结学情,找准学生迷思

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认读“9时55分”的前测(见表1),并访谈学生,其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能区分时针和分针,对分针表示时间的认知基础较好,对时针在左半区时的时间的理解比较困难。基于此,教学时教师要基于迁移进行任务设计,同时落实到学习活动实施中,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二、联结经验,激活已有认知

认识时间需要关注两个因素,一个是时针,另一个是分针。一年级学习的整时内容较为简单,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这是认识几时几分的基础,也是学习发生和迁移的重要起点。教学中,教师以观看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动画大放映》节目为主线,将学生以‎前学习认识整时‎获得的经验‎及知识应用‎于新情境,不仅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还将学生认识时间的活动有机地串在一起,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

三、联结本质,促进深刻理解

有意义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这样便于学习的发生,是确定学习路径的重要基础。

认读几时几分的学习不能单纯依靠模仿,要达到深刻的理解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逆向思维,呈现学生真实的思维。在设计认识几时几分的活动时,学生拨出了8时20分。此时,分针指向的数字不再是12,时针也在动,不是指向8,而是指向8和9之间。当部分学生出现困惑,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生生对话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拨法,建立新的认知。

第二个活动是画出9时55分。在画、认、说等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上个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关联,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理解钟面上几时几分的表示方法。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作品并进行对话交流辨析,学生能够理解他人想法,同时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有理性的认识。特别是,将分针、时针的计时与之前的计数建立了联系,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共同的要素,进而理解认识时间的知识本质,形成更加完整的认知结构。学生将认时联结到熟悉的计数,深刻理解知识,初步感悟归纳、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联结生活,多向拓展延伸

一节课的结束只是时间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结束。教师将普通话认时的表达与粤语的表达进行联系,找出它们的异同,让学生感受方言的不同特色。同时还将认时活动拓展到10﹕37,让学生思考一般的时间怎么认读、怎么拨,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让学生在现有认知水平上进行联结,达到“课已终,思未了”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