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提高习作教学质量

作者: 张祖庆/执教 梁筱暄 郭青松/评析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提高习作教学质量0

《神奇的探险之旅》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内容。教学中,张祖庆老师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关注学生的已有习作经验,为学生习作搭建了丰富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展开合理又奇特的想象,充分激活了学生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师应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在常态习作课上,常出现所教非所学、所学非所评的情况。如何有效突破这一桎梏?张祖庆老师的这节习作课能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启发。

一、确定目的,充分准备

师:课前,大家搜索了关于亚马孙雨林的哪些信息?

生:亚马孙雨林面积非常大,约占全球森林面积的20%。

生:亚马孙雨林生物种类非常多,被称为“地球之肺”。

师:刚才同学们从面积广、种类多、资源丰富等角度,笼统地谈了亚马孙雨林给你们的印象。

师:关于亚马孙雨林,张老师也搜索了一些资料,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一下。

(师出示视频)

师:这是资源丰富的亚马孙雨林,是神秘莫测的亚马孙雨林,也是危机四伏的亚马孙雨林。现在,知道它的面貌后,敢和老师去这里探险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真勇敢!

师:去一个地方探险,我们先要做的是——

生:了解目的地。

师:了解了目的地,我们还要做好其他方面。

师:去这样的地方探险,你们认为是单枪匹马好,还是组一个小分队好?

生:组小分队好。

师:好的,我们现在需要组队。请大家认真思考,基于我们的探险目的,根据自身和伙伴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搭档。哪名同学来说说,你准备选怎样的伙伴?

生:我想选经验丰富的探险爱好者,因为到亚马孙雨林要懂得野外生存,如果同伴是探险爱好者会了解多一些。

师:选择了伙伴后,我们还要选择必要的探险工具。请大家结合搜索的野外生存资料,想一想,哪两件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生:指南针和对讲机,因为指南针可以帮我们看方向,对讲机可以和队友保持联系。

生:指南针和手电筒,选择手电筒是因为晚上太黑,照手电筒可以看得见。

生:我选数码相机和对讲机。数码相机可以拍一些雨林里的生物。

生:我选指南针和瑞士军刀。如果和队友分开行动,数码相机没用,手电筒也没用,只能单枪匹马应对危险,所以我觉得选瑞士军刀比较好。

师:瑞士军刀具有多功能性,你考虑得非常周到。

【赏析】在这一环节中,张老师教得清晰、指导明确。张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课前搜集与亚马孙雨林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明确了探险目的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接下来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张老师指导学生选择队员和探险工具时,不是让学生盲目地挑选,而是启发学生结合探险实际思考,以符合故事创编的逻辑,为接下来的习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师:亲爱的探险队员们,经过紧张的筹备,亚马孙雨林探险之旅即将开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

(师播放音频,模拟场景)

师:请大家准备好行囊,我们准备进入雨林。终于,我们来到魂牵梦萦的亚马孙雨林,让我们睁大眼睛,去探索,去发现。

师:这密密层层的雨林里,都藏着些什么呢?也许更多的秘密在雨林的深处,让我们继续往里走。请大家千万注意,学会保护自己,同时别忘了自己探险的目的,注意队友之间的照应。

师:经过一天紧张的探险,我们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现在,我们整理行囊,迎着夕阳,走向大本营。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说说在刚才的这段虚拟探险中,你们经历了什么,遭遇了什么。和伙伴们说一说,每个人的经历肯定不一样,想象是独一无二的。

生:我看见了鳄鱼、巨蟒还有毒蛇。

生:我看见了非常多的野兽在追逐着我们。

生:我们被一条比一栋楼还高的蜥蜴追赶,还差点被毒蛇咬了。

师:同学们很有想象力,除此之外,你们还有没有独特的发现呢?

生:我发现了恐龙化石。

生:我发现了古代遗迹。

师:看来同学们有很多神奇的发现。大家刚才的奇幻想象,如果不用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可能过一段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如果我们把它们写成故事,这个故事就能永远伴随着我们。

【赏析】生活经验不足,是制约学生习作的一大难点。张老师先借助背景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接着,张老师创设了一个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即让学生想象自己在真实的探险情境中。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习作时的困难,为接下来的故事创编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三、搭建支架,创编故事

师:接下来,我们要试着写一写这个探险故事。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

生:异域风情、惊喜发现、惊险一刻、难忘插曲。

师:亚马孙雨林在南美,南美的风光与我们这里肯定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写一写你们“看到”的异域风光、风土人情。不仅如此,大家还可以写“在这趟冒险之旅中”最为惊喜的发现。比如,在资料搜集过程中了解到的某一类生物。大家还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惊险一刻或队友之间的小插曲。故事怎么写呢?张老师给大家提供三个写作锦囊,请大家齐读第一个。

生(齐):你的探险故事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吗?

师:怎样做到身临其境呢?张老师要教给大家一个写作方法: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全身心感知大千世界。

师:比如,有这样一个片段:“他们还来不及为看到的一切惊讶,已经听到了食人花的藤蔓穿行在草地上那窸窸窣窣的声音。”这是从听觉出发。“只见那食人花的花朵一张一合、一合一张,像填满番茄酱的血盆大口,仿佛要把整个世界吞没。”这是从视觉描述。写作时,把你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写出来,故事才会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第二个写作锦囊,请大家一起读。

生(齐):你关注到不同性格的队友在探险中的表现了吗?

师:同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人反应是不一样的,他们说的话、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

师:请齐读第三个锦囊。

生(齐):野外生存的经验和所带工具派上用场了吗?

师:要用自己“带上的”野外生存工具去探索、去自救。我先把我写的一个小片段跟大家分享。

(课件展示教师“下水”片段,师朗读)

【赏析】如何创编探险故事?如何让故事更生动有趣?是学生习作时的难题。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三个锦囊。第一个锦囊旨在引导学生写作时调动感官,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写出来;第二个锦囊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具体描写方法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第三个锦囊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和所带工具,把内容写具体。张老师运用这三个写作锦囊,巧妙地为学生搭建了学习支架,让学生能更加明确如何创编探险故事。

四、分享故事,师生共评

师:现在,大家基本完成了习作练习,请一名同学和大家分享。

生:我们三号小分队随着张老师的步伐来到了亚马孙雨林最惊险的地方。“哎呀!”我们被张老师的尖叫声吸引了过去。一看,张老师脸色煞白,原来他被一条长十几米的巨蟒绊倒了。那可怕的巨蟒露出准备享受美食的表情,死死盯着张老师。而此刻,张老师的腿在发颤。危急关头,张老师急中生智,从旁边抓起了一个黑色物体向巨蟒的眼睛扔去,瞬间,巨蟒疼痛难忍。原来,张老师扔去的是一只毒蜘蛛,毒蜘蛛将毒液喷在了巨蟒的眼睛上。真险呐!正当我们觉得“警报解除”,能继续前行时,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越来越近,是什么声音?啊!是一朵食人花正向我们靠近。

师:谁说说看,这名同学的习作片段怎么样?有什么可取之处?请围绕三个写作锦囊来评价。

生:我觉得她的故事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具体说一说。

生:她的描写很细致,张老师把毒蜘蛛扔到巨蟒眼睛上这个情节就很生动。

师:评价很认真,但我有不同看法。我觉得这个情节还能更具体一些。比如,“我”是怎样发现毒蜘蛛的?怎么抓到毒蜘蛛的?这些细节可以再完善一下。

生:“那可怕的巨蟒露出准备享受美食的表情,死死盯着张老师。而此刻,张老师的腿在发颤”,这个细节很生动。

师:大家的评价有理有据。我再补充两点,写作锦囊提到,要关注队友,要让他们出场;所带的探险工具也要利用起来。大家注意完善细节。

【赏析】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进行习作评价时,张老师将生生互评、师生互评有机结合。在评价过程中,张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所学的习作方法,让“教—学—评”一致。张老师始终引导学生借助三个写作锦囊展开点评,让学生围绕习作方法学会评价,并鼓励学生自主修改习作。

【总评】

“教—学—评”不一致,长期制约着习作教学质量的提升。这节课有效解决了习作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扎实、高效,值得一线教师研究学习。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明确

在习作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须基于教学目标这一中心点展开。综观张老师的这节课,我们会发现,整节课始终围绕核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创编一个有趣的探险故事”展开。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课前,张老师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亚马孙雨林的相关信息;课中,张老师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想象,并提供三个写作锦囊引导学生学习创编故事。学生完成习作练习后,张老师引导学生结合写作锦囊进行评价。这一系列学习活动,都精准地指向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学法指导具体

在习作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难点在于习作方法的指导。而大部分常态习作课教学效率不高,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学情,方法指导往往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阻碍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教学时,张老师精准把握学情,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首先,张老师引导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较好地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的不足,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学生有效创编故事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张老师通过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探险世界中,充分感受此次习作的意义和价值,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最后,借助儿童化的习作语言,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整节课学法指导明晰,内容环环相扣,让学生学有所获。

三、评价标准统一

在习作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要点在于评价标准的制定。进行习作教学时,部分教师往往将习作评价标准设为“语言具体通顺”“描写生动”等笼统术语。而好的习作评价标准,往往能基于当前的习作要求,较好地引导学生发现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这节课的评价环节中,无论是学生互评,还是教师点评,始终围绕着三个写作锦囊展开。习作评价与习作方法一致,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习作中的不足,让学生在这次习作中学有所获,较好地掌握创编探险故事的方法。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香市第一小学)

本文系东莞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微型习作任务群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GH7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