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初探

作者: 冯班连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初探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将“跨学科学习”列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体现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更广阔的领域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设计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是重新整合学习资源的一种手段,是将“新课标”理念有效落实的策略和途径。教师应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在明晰整体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整合作业内容,将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有效融合。

一、加强理念学习,提升“跨学科”认知

跨学科作业的设计和实施被视为一种创新教学策略,不少教师在设计作业时积极尝试这一形式,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教师对这一作业设计的认知参差不齐。不少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时,未以语文学科为基础,未将教学目标的达成置于首位,导致学生完成任务后仍对教学内容“一头雾水”。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未经过系统学习和了解,对跨学科作业的理解仅停留在“热闹、形式丰富”等印象词上。

所以,加强理念学习、深化教师对跨学科作业的认识和理解,是设计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层面,应增强对教师的理念培训和实践指导,如在语文教师的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中,融入“新课标”理念培训和跨学科知识培训,让教师更系统地了解“何为跨学科”“该如何设计跨学科作业”;教师层面,应积极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学术期刊、专业社群等资源,更新理论知识,提升专业认知。

二、拓展教学资源,明确学科融合点

设计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时,教师应明确,这一作业要求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运用知识,旨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拓展迁移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深挖学科资源,明确学科融合点。

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时,笔者注意到这一习作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创编故事。而好的故事,往往离不开有血有肉的人物和生动的情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写人”与“叙事”结合是学生完成这一习作的难点。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笔者与同年级组其他学科教师交流讨论后,将习作要求进一步细化,设计了相应跨学科作业(如表1)。

这一跨学科作业任务清晰、目标明确,不仅能让学生一步步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也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其他学科知识。

三、关注生活实践,赋能素养培育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是生活场景的再现。学习语文,实际上是让学生更好地发现生活之美,感受生活之趣。教师要结合学情,设置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跨学科作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主题为“遨游汉字王国”,旨在让学生感受汉字“横竖撇捺有乾坤,一笔一画成文章”的魅力。这一单元在“遨游汉字王国”这一大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下,包含了“汉字真有趣”和“我爱你,汉字”两个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结合书中给出的活动建议,围绕“赏汉字之趣、追汉字之根、书汉字之美”设计跨学科作业,如鼓励学生搜集自己姓名的古体字,用手抄报或PPT的形式展现其演变过程。完成这类跨学科作业的过程,是学生强化学科知识、感受汉字魅力的过程,也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

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作为连接课堂内外、融合多元知识体系的桥梁,不仅彰显了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更深刻体现了语文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的核心特质。扎实有效的跨学科作业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跨学科视野,能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应对挑战。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高新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