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故事阅读:让学习体验从“无味”走向“趣味”

作者: 崇冲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爱因斯坦所说的“宝贵的礼物”强调的是学生带着愉悦的学习情绪去主动探索知识。相反,“艰苦的任务”则指的是经历枯燥、痛苦、被动地接受学习的过程。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容易产生枯燥无味的情绪,加之小学生活泼好动、心性不够稳定,充满童真童趣,对单纯以接受数学知识为目的的教学不感兴趣,也难以依靠意志力对数学学习保持持久的专注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入一些“新鲜”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故事是学生喜欢的“新鲜”学习方式之一,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从“无味”走向“趣味”。

一、数学故事的内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和概括。故事是一种有情节、有人物、有完整事情发展经过的叙事类作品。故事适合口头讲述、文字描述、影音播放,能将知识、哲理、思想情感等通俗易懂地表现出来。故事与儿童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契合的,将教学内容融入故事中,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数学故事就是将数学的相关元素渗透在历史、现实生活或基于现实想象的具体事件中的一种叙事类作品。运用数学故事进行教学应以育人为导向,以落实立德树人思想为根本任务,应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为准绳,旨在介绍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渗透数学文化。同时,要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指向,促进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阅读数学故事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数学故事阅读中不仅能体验探索数学的乐趣,还能积累富有个性的数学知识和经验。

二、数学故事对数学“趣味化”学习的价值

在数学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数学故事对数学教学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故事”一词只出现2次,“新课标”中“故事”一词却出现了41次。“新课标”中的教材编写建议明确指出,教材编写要注重强化教材的使用功能,要注重“提供生动活泼的数学故事和课外活动题材”。在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领域设置了数学连环画,读出数学故事、画出数学故事、创出数学故事等来理解、表达、运用数学连环画中的数学信息及关系,学会表达与交流。“新课标”之所以要强调使用数学故事,是因为数学故事的“趣味化”是学习价值的重要考量之一。

1.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只有当学生从内心喜欢数学,并真正对数学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时,才能驱动他们积极地探究数学蕴含的思想。而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且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不易直接对抽象的数学概念产生兴趣。数学故事通过引人入胜的情境、通俗生动的语言、直观形象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调动学习积极性。陶行知曾经说过:“想让大公鸡吃米,当你按着鸡头时,无论怎么靠近米,公鸡只会不停地挣扎而不会吃的,但你放手让公鸡自己站着,不一会儿它就会把米吃得干干净净。”这个比喻对教学的启示是:数学教学不应是强制性地灌输知识,而应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本身抽象性比较强,如果数学教学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学生在学习时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产生厌烦心理,影响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故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调剂品,精彩的故事内容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能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他们常常以故事里主人翁的视角积极主动地解决数学问题。

3.引发数学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的大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延伸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就要求教师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要点燃学生头脑中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学会以数学的眼光思考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而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时会出现畏难、厌烦的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孩子的心理处于压抑、厌烦、没有信心时,将直接阻止、减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数学故事恰恰能做到将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以一种生动、形象、趣味化的方式呈现,以消除学生畏难、厌烦的心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数学故事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运用数学故事推进“趣味化”学习的策略

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需要,使儿童得到相应的快乐。他说:“传统教育需要儿童‘苦读’,而我们需要儿童‘乐干’,唯有臻于乐干的境地,儿童才能学到真知识、真学问。”课堂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阵地。“新课标”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各种数学探究活动中去。在数学课堂中合理运用数学故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1.课始故事蓄力,学生上课聚精会神。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环节尤其重要。上课开始时,虽然很多学生坐在课堂上,但他们的心未必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可能还在想着课间的游戏活动,精神仍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这时,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运用数学故事,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的兴奋状态迅速集中到故事情境中,也就是集中到新课起始内容上来,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认知和情感上的准备。

例如,在教学“加法的运算律”时,教师可以用“朝三暮四”的故事引入新课。一位老人用果子作为食物喂养一群猴子。一开始老人早上给每只猴子4个果子,傍晚给每只猴子3个果子。但是后来老人觉得早上太忙了,准备那么多果子太累了,于是就改成了早上给每只猴子3个果子,傍晚给每只猴子4个果子。结果猴子们就非常地不高兴,它们觉得和以前比,早上少了一个果子。不得已,这位老人只好又改回了原来的喂养方式,猴子们觉得自己吃到的果子数量又恢复了,变得非常高兴。

“朝三暮四”是一则充满童真童趣的数学故事,无论是趣味性还是情境性都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课堂上配以视频动画呈现,这样一个新颖的、精致的课堂导入能快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氛围之中,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通过“猴子们非常高兴,是因为它们得到的果子变多了吗?”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和发言,板书“3+4=4+3”。这帮助学生初步以故事情境的方式认识了“加法交换律”,即两数交换相加位置,两数的和保持不变。

2.课中故事聚力,学生探究各尽其能。课堂教学中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是课堂的核心环节,数学课堂教学重难点涉及的知识、思想、方法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易理解。如果按知识的逻辑直接讲解,学生可能是一知半解,也可能是浅层次地模仿,甚至是完全听不懂,还容易扼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将教学的重难点融入有趣的数学故事中,利用故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就可以把复杂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变得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在读故事、演故事中各显其能,积极参与故事中的数学问题解决,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重难点,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教师可以用“图形国王寻亲记”的故事来突破教学难点。图形国王参加一场数学集会弄丢了自己最喜欢小王子,一直闷闷不乐。有大臣向国王建议,在图形王国里举行一场“四边形选美”大赛,他的儿子可能现身其中。国王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四边形选美”大赛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种四边形都聚集在王宫门口,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冠军。比赛的选手要通过四道宫门,每道宫门都有相应的考题。第一关是: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通过此门(学生做评委淘汰一些不规则四边形)。第二关是:有两组对边平行(学生做评委淘汰梯形)。第三关是:四个角必须是直角(学生做评委淘汰平行四边形)。第四关是:四条边要一样长(学生做评委淘汰长方形)。原来图形国王丢失的小王子是正方形……

“认识正方形”这节课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感悟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这一内容时,如果教师直接把正方形定义告知学生,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也很枯燥。教师可以把正方形的特征层层分解并融入故事中,由学生做“评委”,逐步揭示正方形的特征、亲身经历了解正方形特征的抽象过程。学生在参与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轻松地掌握正方形的各项特征:四条边相等且四个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他们还经历了图形分类的过程,了解了四边形当中有梯形、菱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类型,可谓是一举多得。

3.课尾故事续力,学生思考欲罢不能。在故事中巩固新知识,能在短时间内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果。课堂进行到练习环节一般接近尾声,小学生好动易变,有意注意时间较短,这段时间是学生最疲劳、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教师如果直接以做数学题的方式来巩固练习,学生一般不喜欢这种练习形式,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练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但把练习的内容融入数学故事中,能再度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使学生欲罢不能。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可以用《聪明的犯人》这则故事来巩固所学概率知识:有个国王做事优柔寡断,每次在处死囚犯时,要请巫师来做最后的决定。巫师用两张纸,一张写着“生”,一张写着“死”,让犯人抽签。有一个文官受人陷害,被判死刑。他的仇人一心想让他死,偷偷地把“生”换成了“死”。这样一来,犯人不管摸到哪一张,他都会死。临刑前一天,犯人一夜都没睡着,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临刑前,法官让他抽签,犯人抽出一张后立刻把纸条吞到肚子里。就这样,犯人逃过了一死。同学们,这位犯人是怎么死里逃生的呢?

一则与课堂练习内容契合度高的数学故事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疲劳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或解释故事中的问题。《聪明的犯人》这则故事帮助学生巩固了“可能”“不可能”“一定”等知识点,但没有出现传统的数学题目形式,而是渗透在故事内容中。以故事代替传统练习,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显而易见,用富有哲理的数学故事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远比机械重复的练习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一堂课到最后阶段越需要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和调整学生的情绪,将数学故事融入课堂练习,可以在课堂教学末期保持学生的高涨热情,产生意犹未尽、欲罢不能的学习效果。

数学故事作为形象化、情感化、生活化呈现数学内容的载体,是数学的理性与故事的感性交融,兼顾了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学生在有趣的数学故事阅读探究学习中拓宽数学视野,增强数学理解、创造能力,感受故事的无穷乐趣,领略数学的无限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开发数学故事提升儿童数学元认知能力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20/02/326)、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课题“指向‘情·理’的数学故事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JY15-L3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