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助阅读关联进行教学反思
作者: 林高明
一、什么是“借助阅读关联进行教学反思”
在学校教研活动中,不少教学反思局限于自我与同伴的交流,这种交流往往会陷入同质化、平庸化困境。教学反思活动虽是学校的常规活动,但其反思的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缺乏有价值的问题,缺乏深度思考,缺乏创新性改进。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缺乏持续的、真切的专业支持与引领。如果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能得到有效的、专业的指导,那自然是善莫大焉;如果教师身边缺乏专业的指导,那么,相关的教育教学著作及文献就是随身携带的“思想智库”与“高级顾问”。
一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写道,她是个喜欢完美的人,所以,在学生做每件事情之前,她总会一遍又一遍地嘱咐他们。如在学生苦思冥想之际,她会不时地给他们鼓劲,或给他们一点儿提醒,甚至在学生进行班级小测之时,她也不忘叮嘱:“审好题!”“卷面要保持整洁!”“构思好再动笔!”在这位教师和其他一些教师心里,这些教育教学行为,是“苦口婆心,用心良苦”,是“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是有“爱心、耐心、责任心”的表现。可当这位教师阅读了《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一书中的“课堂上,你是否在干扰学生的学习”部分内容后,她发现自己虽是用心良苦地在学生耳畔叮咛,但这些叮咛,有时妨碍了他们的思考与学习。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甚至是交口称赞的教学行为,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问题。而教师能通过专业阅读的方式进行有效对照、及时改进,就是借助阅读关联进行教学反思。这一方式能让教师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通过阅读相关的教育教学著作、文献等,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比对,激发发现问题的意识,提升教学理解力与创造力。
缺乏教育阅读的反思往往会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思想深度,缺乏持续生长。融入教育阅读的教学反思则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为什么要“借助阅读关联进行教学反思”
1.借助阅读关联进行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深度思考,让教师不断发现教学问题,修正教学行为,更新教学理念;让教师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重塑自我。
教育阅读就像“开窗放入大江来”。在广泛的教育阅读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他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也面临着相同的困惑,这让我们不至于因困惑而停滞不前;我们可以知道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从而借鉴他们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有人正在进行与我们相似的实践,这让我们获得认同感;我们还可以发现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的不足和偏差,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和调整……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我们必须吸收教育理论的精华并将其与实践紧密结合,使理论和实践指导更具力量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足课堂,超越课堂;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立足学校,超越学校;立足实践,超越实践”。
2.借助阅读关联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让教育教学阅读、思考与实践“融为一体”。
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教学反思和教育阅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学反思和教育阅读往往被视为独立的活动,缺乏有效整合。这导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虽忙碌,但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将教育阅读与教学反思紧密结合,教师的阅读活动才能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融合,真正实现专业化成长。
阅读能让我们思考,能促进自我成长和现实变革。我们可以将“教书”与“读书”联系起来,将教育阅读与教学反思结合起来,以实现持续学习和有效学习。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阅读,可能会思维僵化、智慧枯竭。因此,通过教育阅读来促进教学反思,搭建书本知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构建有效反思的关键。
三、如何“借助阅读关联进行教学反思”
1.借助阅读关联进行教学反思,阐幽发微、质疑问难,于无疑处生疑,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不依赖任何阅读材料,仅凭个人苦思冥想,往往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但阅读能打破我们思维的局限,带来新的信息、观点、思想和方法。这些新元素就像镜子一样,方便我们观察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动作,让我们对原本习惯的做法有了新的认识。教学反思,原本可能只停留在浅表层面,但通过教育阅读,它变得生动和深刻。阅读激活了我们的思维,使原本平静的教学反思变得活跃,就像春风拂过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在日常解释词语(术语)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会尽可能地列举实物进行说明。比如,学生提问道:“‘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一位教师解释道:“《新华字典》(第12版)说‘颈’是头和躯干相连接的部分。”大家必笑其迂腐呆板。因为大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指着脖子说,这就是颈。很多人认为,这位教师的做法脱离实际,不懂得联系生活,是书呆子式的教学。起初,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后来,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一个类似案例后,有了新的认识。案例讲的是,一位教师为学生解释“天空是什么”时,用手指着窗外的天空说:“那就是天空。”对于这一教学片段,苏霍姆林斯基给出了评价,他认为这样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由于教师不善于用语言创造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很难将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因为,抽象思维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的,而概念又是在语言创造的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个案例促使我深入思考了两个问题。问题一:是我们的语言教育方法存在问题,还是语言本身的问题导致了教育的局限性?许多人认为,传统的“说教式”语言教育方法可能未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导致教育未达到预期效果。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教育过程中对语言素养的忽视,直接影响了教育的质量。问题二: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思维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在感知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儿童主要通过直观思维来理解世界,依赖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具体运算阶段通常对应小学时期,学生开始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能利用事物的表象进行初步的逻辑思考。到了形式运算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可以进行抽象逻辑推理的水平。
那么,怎么处理“解释‘天空’概念”这类问题呢?我的建议有两点:一是要尊重与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的年龄段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可以用直观的方式指着天空说:“这就是天空。”但是,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方式不同,教师要根据学情采用不同的方法。二是教学要适度走在发展的前面,引领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仍然以幼儿园阶段为例,如果教师的解释仅停留在“这就是天空”层面,那就很难为幼儿“形象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天空中有什么。在幼儿的脑海中铺垫关于天空的描述,可以为他们后续“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奠定基础。
如果没有教育阅读作为反思的镜子,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沿着既定的教学路径前行,看不到问题,更无从深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阅读是触发深度反思的催化剂,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能激发我们对教学实践的深度反思。
2.借助阅读关联进行教学反思,指谬纠错、救失补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改进教学实践,而教育阅读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探索教学的改进方式。借助阅读关联进行教学反思就是“强强联手”改进教学方式。教学反思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评判某一教学行为、方法、技术的运用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教育阅读,我们能吸收教育大师们的思想精华,并将这些智慧融入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这个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教育理念的内化。我们要尝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策略,使之成为我们教学智慧的一部分。
比如,在倡导“同伴学习”“合作学习”的教育教学大潮中,许多教师可能认为仅采用这些方法就能自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进行同伴间的讲解、信息分享等活动。然而,对于“同伴学习”的目的、功能、形式、原理以及它们在实际教学中的真实效果,许多教师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我们应该深入关注并研究那些在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与技术。通过教育阅读,我们不仅可以吸收知识,还可以了解教育名家的思维方式和他们开阔而独特的教育视角。这些方式和视角能帮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
通过这种深入理解和反思,我们可以探索学生学习的规律,揭开他们成长的奥秘,并洞察教育教学中的精细之处。
3.借助阅读关联进行教学反思,开阔视野,精准分析问题并形成有效的对策。
在《庄子·秋水篇》中,庄子通过“井蛙”“夏虫”和“曲士”的比喻,阐述了视野受限的三种情况:井蛙因局限于井中而不知海的辽阔,夏虫因受季节限制而不知冰的存在,曲士因受教育束缚而不能领悟道的全貌。这些比喻实质上都在说明,认知的局限来自个体自身的限制。而不少教师的教学反思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即被自己的认知、见识、习惯等束缚。如果教师缺乏广博专精的教育教学素养,那面对纷繁变化的教育教学现象时,必然无从入手、不知所措;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时,必然感到困难重重、无计可施。
面对学生心灵、智慧和生命成长的复杂问题,我们不能仅依赖经验主义的方法来应对。如果只依赖个人经验,我们可能会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无法看到更广阔的教育世界。而在教育阅读的启发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汲取智慧,像是“凿壁偷光”,将外界的光明引入我们的思维空间,照亮我们的教学反思。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