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单篇学习任务 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 董翱《开国大典》选自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该单元围绕“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这一人文主题,先后编排了精读课文《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及略读课文《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些内容共同指向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和“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根据该单元的特点,笔者创设了主题情境“用声音记录中国”,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进而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教学目标】
1.会读“汇集、擎着、按照”等10个词语,会写“汇、爆”2个生字。
2.快速阅读课文,梳理出开国大典里的场面,能概述流程,体会开国大典的庄严有序。
3.重点学习“阅兵”场面,聚焦关键语句,学习多点罗列、点面结合的写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字里行间的庄重严肃。
【教学过程】
一、广播百年瞬间,唤醒红色记忆
师: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距今已有百余年。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有很多课文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一个个难忘瞬间,我们一起听一听。
(播放音频《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的片段内容)
师:听出来与哪篇课文有关了吗?
生:《吃水不忘挖井人》。
师:准确,我们继续听。接下来,这两个音频片段与我们学过的哪两篇课文有关?
生:《朱德的扁担》。
生:《邓小平爷爷植树》。
师:看来,大家对这些红色经典课文都印象深刻!真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中的重要时刻,一起读课题。
生(齐):《开国大典》。
【设计意图】由于所处时代不同、生活经验不同,不少学生对于《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及课文中年代特征明显的词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上课伊始,笔者以播放音频片段的形式呈现了与学生学过的课文有关的3个关键性历史瞬间,拉近了学生与时代的距离,也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打好基础。
二、播报参加人员,感受庄严气氛
(师出示预学单)
师: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课文预习,字词问题大家解决得如何?
(师指名读词语,指导书写生字“汇”“爆”)
师:回到课文,课文标题《开国大典》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
师:课文第一段就告诉我们了。这段话中有两个词语非常长(师出示词语),谁来读第一个?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师:第二个谁来读?
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师: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都有“人民”两个字。
生:都和中国有关。
师:这两个词语还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有一个简称。
(课件出示简称“中国政府”“人民政协”,师生合作朗读)
师:大家把文中的全称和课件上出示的简称进行对比,说一说文中用词给你们什么感觉。
生:庄重、正式。
师:是的,用上了这些词语,读起来特别庄重,特别严肃,特别正式。我们一起配乐朗读这一段,感受字里行间的庄严气氛。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倡导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了解学情是展开教学的基础,笔者借助预学单,不仅可以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情况,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让他们通过对比、分析课文用语,体会开国大典的严肃庄重。
三、播报大典过程,体会井然有序
师:课始,我们听了音频《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的片段内容,现在,我们也当一回播音员,为大家播报开国大典的全过程。正式播报前,我们要梳理开国大典中的一些重要场面,让播报有序。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5~15段,圈出各个重要的场面。
(生默读、圈画)
师:大家都读得非常认真。接下来,我们“看图片猜场面”,大家举手抢答,说一说图片呈现的是开国大典中的哪些场面。
(师出示照片,生举手抢答)
师:同学们,开国大典非常庄严,这些场面是不能随意删减调换的。请关注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同桌合作梳理这些场面的顺序。
(同桌讨论)
师:谁能上来给这些图片中的场面排一排顺序?
(生上台排序)
师:整理出了开国大典中的这几个重要的场面,我们就可以正式播报了。同桌两两合作,先练一练。
(生练习)
师:哪组同学想要上来展示?
(生播报展示)
师: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他们的声音非常响亮,内容也说得准确。
生:我觉得他们的播报还不够庄严。
师:是的,播报开国大典这样的庄严场合需要用更庄重、严肃的语气,哪组同学想来挑战一下?
(生挑战)
师:听着这样庄重、严肃的播报,“会场”里爆发出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设计意图】笔者根据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的长线安排,将学生的已学和将学进行纵向贯通,引导学生运用“快速阅读”的本领进行长文阅读,及时捕捉有效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置了“当一回播音员”“看图片猜场面”等语文实践活动,将提炼概括、梳理顺序、口语表达等能力的培养嵌入教学实践中,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逐步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关键能力。
四、播报阅兵场面,学习点面结合
师:通过刚才的梳理,大家不难发现,开国大典的过程井然有序,课文中相关场面的介绍也是按照顺序描述的。请大家继续默读课文5~15段,找一找那些描写有序的场面。
(生快速默读思考)
师:你们找到了什么场面?
生:阅兵。
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也是阅兵。
师:很多同学都提到了阅兵的场面。作为播音员,要播报阅兵的场面,不仅要做到准确庄严,还要让听众了解不同部队的特点。自由读一读这些描写,边读边梳理阅兵场面中提到的部队。
(生自由朗读、思考)
师:刚才,大家都很认真地准备播报内容,老师问问大家,你们想播报哪些部队呢?它们又有什么特点呢?请拿出你们的播报稿进行简单批注。
(生批注,师巡视)
师:虽然之前我们已经学过做批注的方法,但老师发现一些同学完成起来还是有点困难,我来做个示范。我打算播报阅兵式上的海军部队,就要先读一读课文中描写海军部队的句子。
(课件出示,师生齐读)
师:我在句子旁批注了“服装整齐、漂亮”。课文中的哪些描写能让你们感受到海军服装很整齐、很漂亮?
生:我从“雪白的帽子”看出海军的服装很漂亮。
生:“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让我感觉到海军的服装整齐、漂亮。
师:像这样,先画出想播报的部队,再用心读一读相关句子,最后把它的特点简单地批注在边上。
(生继续批注,师巡视指导)
(师指名答)
师:请告诉大家,你打算播报哪支部队?
生:炮兵。
师:你在播报稿上给炮兵批注的特点是什么?
生:我批注的是“大炮多”。
师:同样批注炮兵的同学,你们还批注了什么特点?
生:我批注的是“样式多”。
生:我批注的是“排列齐”。
师:很完整,请大家一同播报这个句子,用声音让我们感受炮兵的特点。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除了炮兵,大家还想播报哪支部队?
生:我想播报的是战车师。
师:战车师的特点是什么?
生:队伍齐、很威武。
师:很好,请你来播报战车师的出场。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们猜一猜,他是从哪里感受到战车师的威武的?
生:“挺着胸膛”可以让人感受到战车师的威武。
生:“像钢铁巨人一样”给人一种非常威武的感觉。
师:有了新的体会,我们再来播报一回,感受战车师的雄赳赳、气昂昂。
(生齐读)
师:这么多的部队,各有各的特点。大家可以播报给自己的同桌听,让同桌评一评你的播报是否成功。
(同桌互相播报、评价)
师:同学们,除了这几支部队,课文中还有哪些相关介绍?
生:还介绍了阅兵场面,包括群众的欢呼。
师:既单独介绍了各个部队,又整体介绍了阅兵场面,这种方法我们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已经了解过,它叫什么?
生:点面结合。
师:把“点”和“面”结合起来写,有什么好处?
生: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我们既能感受到每支队伍的风采,也能“看到”到整个阅兵的场面。
师:是啊,这样的描写能让我们更好地想象、感受那盛大、隆重的阅兵场面。播报的时候,大家既要突出“点”,又要整体感知“面”,给听众身临其境之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开国大典的庄重、严肃,而且重温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那么,课文为什么还要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会场布置和人民群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聚焦“阅兵”场面,体会课文多点罗列、点面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笔者以“播报”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做批注,学习用自然恰当的语气进行播报,领悟多点罗列、点面结合的妙处,让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掷地有声。
【教学反思】
一、创设一个真实的任务情境
“新课标”指出,学习任务的设计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教师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真实情境的语言文字运用中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开国大典》一文,记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以及大典的参与人员和人数,介绍了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和群众游行等一个个宏大的场面,语言洗练朴实、庄重严肃,但又处处流露出热烈气氛和自豪心情。本节课,笔者从单元人文主题“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出发,创设了“当一回播音员”的真实任务情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
二、形成一串逻辑相关的活动链
学习任务由若干个学习活动组成。课堂上,笔者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和梳理与探究活动,加强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一串体现学科逻辑的语文实践活动链。与此同时,笔者还围绕“当一回播音员”的学习主情境,将这些碎片化、零散化的教学内容系统化、板块化,形成“广播百年瞬间,唤醒红色记忆——播报参加人员,感受庄严气氛——播报大典过程,体会井然有序——播报阅兵场面,学习点面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链。这样的活动链,从听说读写和目标内容两个维度进行关联,既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共同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搭建一座自主学习的“支架桥”
叶圣陶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新课标”鼓励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在突破该重难点的过程中,笔者化教为学,搭建了一座转变教学方式的“支架桥”。此外,笔者鼓励学生互评,让学生不仅是学习者,也是欣赏者、评价者。这样,学生在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能进一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