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场面描写:聆听老物件背后的红色故事
作者: 姚惠平 盛新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将革命文化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比重,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狼牙山五壮士》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发挥红色经典课文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艺术化设计与结构化推进,精准把握“文”与“道”之间的关系。本课教学紧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特质,以“为革命纪念馆陈列展品”为任务情境,让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老物件“开口说话”。学生在找寻老物件的过程中聚焦场面描写片段,整体感知课文的写作脉络;在定格老物件时比较场面描写片段,着重感受“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在介绍老物件时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体会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气概。
一、引入老物件:重温革命岁月
师:今天,我们跟随着课文的脚步,“走进”一座革命纪念馆。这座纪念馆里珍藏着一台老式收音机,它曾经播放过这样一段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听着老式收音机里的声音,你们的脑海里浮现出什么场面?
生:我仿佛看到开国大典上全国上下一片沸腾的场景。
师:一台老式收音机把我们带到了1949年开国大典激动人心的场面。为了这一天,无数革命志士前仆后继,书写出许多英雄事迹。这是纪念馆里收藏的一份老报纸,说说你们读到了什么信息。
(师出示老报纸)
生:我发现纪念馆里陈列的这份老报纸刊登了一篇名叫《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的文章。
师:这是一篇通讯稿,最早刊登在《晋察冀日报》上。
生:我发现这篇通讯稿的作者是沈重。
师:沈重是一名战地记者,他的家乡在湖州。在1941年的冀西山区反“扫荡”战斗中,沈重深入前线,写下了一系列战场手记。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根据他写的通讯稿改编的。
(师相机板书课题)
【赏析】《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红色课文。姚老师基于单元整体,以开国大典中的声音片段为连接口,巧妙追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与此同时,姚老师借助一份老报纸生动还原《狼牙山五壮士》的“前世今生”,让学生不仅读到了一个豪迈的故事,而且看到了一段悲壮的历史。
二、寻找老物件:整体感知课文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围绕狼牙山五壮士主要写了哪些场面?
生:课文主要写了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等场面。
师:课文写的这些场面惊心动魄,让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从晋察冀边区传遍了中华大地。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走进纪念馆瞻仰五位壮士。如果要在纪念馆中陈列体现狼牙山五壮士战斗场面的老物件,你们想陈列什么?请在课文中圈一圈。
生:我想陈列狼牙山五壮士痛击敌人时使用过的枪,我是在课文的第二段中找到的。
生:我也想陈列枪,不过我想陈列的是一把砸碎的枪。
师:这把摔碎的枪有什么来历?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五壮士在英勇跳崖前砸碎了枪,这把枪是五壮士宁死不屈精神的见证。
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很有纪念价值的一把枪!
生:我想陈列马宝玉从胡福才手中夺过的那颗手榴弹,我是在“歼灭敌人”场面中找到的。
师:你们希望陈列的老物件让我们看到了一段英勇壮烈的历史。读一读“顶峰歼敌”这一场面,说一说还可以陈列什么。
生:我还想陈列狼牙山五壮士砸敌人时用的石头。这石头见证了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的场面。
师:这些老物件经历过枪林弹雨,现在静静地陈列在革命纪念馆里。这节课,我们就要让这些老物件“开口说话”!
【赏析】姚老师围绕重点场面,落实整体感知课文的任务。在疏通文脉的基础上,姚老师巧妙创设“为革命纪念馆陈设展品”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寻找带有红色基因的精神标识,为讲述老物件背后的红色故事做好情感铺垫。
三、聚焦老物件:定格场面描写
师:看着这些老物件,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场面?
生:看着手榴弹,我的眼前浮现出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的场面!
生:看到那把静静躺着的枪,我仿佛看到班长马宝玉正拿着它沉着地指挥战斗,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
生:看着那块大石头,我仿佛看到五位壮士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拿着石头向敌人头上砸去的场面。
师:你们看到的这些场面大部分集中在课文的第二段和第四段。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二段,五壮士是怎么使用枪和手榴弹消灭敌人的呢?请读一读课文第二段,找一找相关句子,说一说读后体会。
生:“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班长马宝玉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
师:谁能把班长马宝玉的沉着冷静读出来?
(生读)
师:读得真好!还有哪句话让你们体会特别深刻?
生:“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大吼一声”可以看出副班长心中藏着怒火。
师:他的怒火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怒火,一个枪口怎么能喷射完呢?谁能把这种怒气读出来?
(生读)
师:听出了副班长怒气中还带着一股豪气,读得真好!
生:“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这句话中“抡”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动作,看得出宋学义把对敌人的仇恨化作了战斗的力量。
师:大家一起把这种力量读出来。
(生齐读)
师:从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位小战士的神情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两位小战士虽然很紧张,但也用他们的方式表达着愤怒和决心。
生:两位小战士稚嫩的脸上流露出以死决战的刚毅。
师:第二段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五壮士面对敌人时不同的形象。像这样聚焦到每位战士的描写就是“点”的描写。谁能通过朗读定格五位战士面对敌人时不同的动作、神态?
(生朗读)
师:这段话除了写五位战士在痛击敌人时不同的动作、神态,还写了什么?
生: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师:像这样概括地写五壮士战斗场面的句子就是“面”的描写。你们觉得“点面结合”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生:“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五壮士奋勇杀敌的场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顶天立地的形象。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让我们合作朗读,还原当时的场面。
(师读“面”的描写,生读“点”的描写)
【赏析】姚老师在教学中进一步依托老物件,聚焦课文“诱敌上山”部分的场面描写片段,将重点放在厘清课文“点”的描写和“面”的描写上。在朗读交流中努力实现文本突围,让学生基于特定的历史情境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既关注英雄群像的宏观刻画,也关注个体形象的细腻描写。
四、借助老物件:比较场面描写
(一)比较不同
师:刚才大家通过“诱敌上山”部分的场面描写感受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那在“顶峰歼敌”的场面中,五壮士又是怎么奋勇杀敌的呢?谁来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第四段)
师:这段描写既具体写了马宝玉的表现,也写了五壮士共同战斗的场面。同样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它和第二段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第二段介绍了五位战士,第四段重点介绍了马宝玉。
师:这一段为什么不再依次介绍五位战士,而是重点突出马宝玉?
生:因为马宝玉是七连六班的班长,所以这一段要重点突出马宝玉。
师:是的,第二段是“一面多点”,第四段是“一面一点”。大家试着分析,马宝玉是怎么带领战士们英勇作战的?快速阅读第三段和第六段,找一找描写马宝玉的句子。
生: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师:为了给群众争取更多的转移时间,马宝玉毅然选择走向绝路。除了这个句子,你们还找到了什么关于班长马宝玉的描写?
生: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师:枪是革命战士的武器,为什么要砸碎?
生:不给敌人留下一枪一弹,宁死也不当俘虏。
师:这是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句子。
(师生共读)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在战斗场面中特别突出马宝玉的英雄形象呢?
生:我觉得第四段重点写班长马宝玉是因为他想到用石头砸的办法。
师: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马宝玉第一个想到用石头砸的办法,从他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没有子弹,石头就是最后的武器。用石头砸,让我们看到了马宝玉沉着之外的机智,也为部队转移争取了更多时间。
师:马宝玉是七连六班的班长,他在战斗最困难的时候主动请缨。纪念馆里还有一份珍贵的资料。看了这份资料,你们有什么话想说?
(课件出示葛振林的采访片段)
生:看了这段资料,我知道在马宝玉的带领下,七连六班成为战斗力最强的班。
生:看了这段资料,我还知道班长马宝玉不仅是七连六班的行动领袖,还是这个班的精神领袖。
师:我们再来看“顶峰歼敌”这个场面中有关“面”的描写。谁来读第一处?
生: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师:谁来读第二处?
生: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师:看了这两处场面描写,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在有枪有弹的情况下,五壮士英勇奋战,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生: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五壮士虽然只能把石头当武器,但他们依旧奋战到最后。
师:我们来看纪念馆里珍藏的一段视频材料。
(师播放视频材料)
生:看了视频,我知道虽然弹药没有了,但是用石头砸可以多牵制敌人一会儿,让部队走得更远、更安全些。
师:战士们正是带着这样的决心与敌人抗争到底的,再读一读这两处场面描写。
(生朗读场面描写的句子)
(二)感受相同
师:同学们,第二段和第四段的场面描写虽然详略不同、侧重点不同,但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们对敌人的仇恨是一样的,他们心想的都是多杀几个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
生: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一样的。
师:这些老物件经历过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让我们跟随着这些老物件重温那热血沸腾的战斗场面。1941年,狼牙山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中。日军“扫荡”晋察冀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热。在“敌多我寡”的情况下,五壮士毅然接受了任务。
(生朗读第二段)
师:在一次又一次战斗中,子弹打完了,可是他们依然不放弃,用石块还击。
(生朗读第四段)
师:当石头都砸完了,战士们宁死不当俘虏,选择了英勇跳崖。看着这些染着血迹的老物件,我们耳畔似乎响起那一句句豪言壮语,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