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经典诗词,增文化底蕴
作者: 温过房 廖秋玲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古诗词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进行学科育人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全面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培根铸魂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帮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依标扣本,充分做好教学准备
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怀、修养、智慧,能指引学生的学习、生活之路。因此,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立足语文学科特性,领悟“新课标”精神,通过丰富的听说读写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精神、涵养身心。
1.打通教材边界,拓宽教学资源
“新课标”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既不能忽视“篇”的作用,又要关照“群”的联结。在备课时,教师可以运用链接式教学法,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古诗词有效整合,以促进学生构建结构化的古诗词学习体系。相关教学研究表明,链接式教学法相较于传统的单一文本教学,更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2.强化资料搜集,增加知识储备
“诗意梦境,文字流芳”深刻体现了古诗词的文化内涵。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诵读、积累古诗词,更要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和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相关的小故事等。将这些丰富的资料融入教学,不仅能扩大课堂的知识容量,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从而让课堂教学更生动。
二、守正创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古诗词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著称,诗人常通过借景抒情、借古喻今、烘托等手法表情达意。然而,理解、品析这些手法和技巧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古诗词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和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1.坚持“读为主线”
古诗词教学要坚持“读为主线,以读为本”的理念,要为学生留出诵读的时间,注重诵读方法的渗透,如注意声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教师要教给学生不同的诵读方法,使其在诵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例如,在初次诵读古诗词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节奏。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与古诗词内容相匹配的画面和音乐,引导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辅助下再次诵读。接着,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他们脑海中形成的画面,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帮助学生在心中构建生动的场景,能丰富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2.巧妙创设情境
因古诗词创作背景年代距今较为久远,古诗词中描述的场景往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场景大不相同。学生很难仅通过诵读就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要根据古诗词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以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情感。
以古诗《村晚》教学为例,诗中运用池塘、落日、牛、山、短笛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农村晚景图。然而,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很难在脑海中形成这样的画面。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多重刺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诗人对乡村晚景的热爱和赞美。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诗人、牧童等角色,站在诗人、牧童的角度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入情入境地体会诗歌之意、诗人之情。
3.聚焦语言运用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探索“以一带三”的教学策略,即以语言运用为基础,促进学生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全面提升。
古诗词常通过丰富的意象、精练的词句传递深刻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分析、领悟诗人或词人用字、用词的精妙,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以《忆江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反复诵读后,引导学生讨论词中哪个字用得最为精妙。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指出“好”字,但当被问及原因时,却少有人能详细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将“江南好”替换为“江南妙”或“江南俏”,让学生对比、体会。学生会逐渐发现,“妙”和“俏”并不能涵盖江南春色的种种美好,与诗人“风景旧曾谙”的深情也不相匹配。比较之后,学生更能理解这首词“好在哪”“为什么好”。
由此可见,准确把握古诗词的重点字词,是体会语言、领悟情感的关键。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还能加强他们对古诗词的深层理解,进而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能力。
4.运用多种方式
古诗词,如同一幅写意画,它所追求的并非外在形态的逼真,而是内在精神的契合。它超越了简单的理解,引领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欣赏。古诗词的魅力不限于文字和文学的范畴,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一种情感的共鸣。
在“新课标”引领下,教师应改进传统古诗词教学逐词逐句分析和讲解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应根据古诗词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融合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情境、营造浓厚氛围,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内驱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围绕古诗词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读懂一首古诗(词)的基础上,读懂一类古诗(词)。例如,教师可以将王维的《山居秋暝》《鸟鸣涧》与张志和的《渔歌子》进行整合,围绕“山水田园,心灵的洗礼”这一主题,设计一堂主题教学课。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山水田园诗词的主要特点和内涵,还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体会和感悟古诗词的深远意义。
三、延展有度,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创设真实且丰富的学习情境,以凸显语文的应用性、实践性。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教师过多要求学生机械化背诵、抄写,难以使其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含义,就很难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词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展至课外。
1.组织跨学科活动
古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美,成为美育的宝贵资源。教师可以将美术学习与古诗词教学相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学生绘画的过程,也是其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提升的过程。
以《凉州词》为例,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山川和戍边将士的艰辛生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将诗中的意境通过绘画表现出来。首先,教师要确保学生对诗的内容理解充分,包括诗的背景、主题和情感。接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设想诗中描述的场景。有了这一理解基础,学生可以着手绘画,将他们对诗的感悟和体会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出来。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验,教师可以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绘画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跨学科活动中更深入地感受诗的意蕴。
2.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检验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效果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例如,“古诗词基础知识大比拼”是一种通过知识竞赛来检验学生对古诗词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活动。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能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古诗词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等。再如,“飞花令”是一种传统的古诗词游戏,它通过轮流说出含有特定字或主题的古诗词来考查学生的记忆力和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品味古诗词之美,还能在活动中表达自己对古诗词的喜爱。
“新课标”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需要教师从宏观上把控,从细节处入手,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为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飞扬路小学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