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泉课堂”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王秀琴“心泉课堂”教学理念以“心”为引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投入,旨在通过情感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潜能。同时,以“泉”为喻,象征着知识的源源不断与深邃广博,鼓励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主探究,不断提升自我。这种教学理念的核心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活力、温馨和谐的学习空间。“心泉课堂”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与突破,更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刻体现。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心泉课堂”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设计真实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创设如泉水般“灵动、互动、生动”的高效课堂,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汲取知识、拓展思维,提升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还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育人功能的实现,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情境创设: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
“心泉课堂”倡导选择或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数学知识条件化、情境化,便于学生迁移知识,从而提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雪灾期间人们为高速路上被困人员送物资的真实情境。通过简明的图文信息,引导学生提出实际问题:“符阿姨一共送来了多少桶泡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要根据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14×12=?”。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再设计一道练习题:“爱心人士送去了多少个茶叶蛋?”这不仅是对学生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能力的检验,更是让学生在理解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的同时,感受到助人的快乐、奉献的喜悦,以及人间有情、爱心无价的深刻内涵。这样的情境设计,充分体现了“心泉课堂”理念在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实际效用。
二、问题设置:驱动学生深度学习
“心泉课堂”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记忆、理解、应用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的培养。它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通过问题驱动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重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质疑与反思、交流与讨论、思辨与评价以及探索与创造,以此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串来驱动学生深度学习。
问题1:回顾我们之前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你还记得哪些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些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问题2:观察梯形,你认为它与之前学过的哪些图形有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可能为我们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提供什么线索?
问题3:如何将梯形转化为我们熟悉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如何通过这种转化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问题4:在推导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解决的?你的方法与其他同学的方法有何异同?
问题5:你能否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计算一个梯形花坛的面积,或者根据面积设计一个梯形的物体?
问题1通过回顾旧知识,激活学生的记忆,为后续梯形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问题2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关系出发,分析梯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类比想象能力。问题3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问题4通过质疑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讨论。问题5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巩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实现深度学习,不仅提高了理解和应用能力,更在分析和评价中提升了高阶思维能力。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创造中进步,真正实现了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三、任务构建:强化数学思维框架
在“心泉课堂”的教学理念中,任务构建致力于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框架,旨在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该构建方法以核心数学概念为中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和应用这些概念。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购物场景任务,比如,提出“计算购买不同商品所需的总金额”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商品的价格表达为小数,要求学生运用小数乘法来解决。教师还可以将日常购物清单作为学习资源,让学生尝试计算购买多种商品的总价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小数乘法计算出每种商品的总价,并累加以得到购物清单的最终总金额。这个任务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运算技能,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过程实施:尊重学生主体价值
“心泉课堂”的教学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兴趣,从而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在具体实施这一教学策略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提供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挑战。这样的差异化教学策略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路径和方法。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测试和小测验,对学生的小数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初步了解。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分为三组:基础组、进阶组和挑战组。这种分组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
对于基础组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1 dm、10 cm、100 mm之间的大小关系,借助米尺以及小数的意义,帮助学生厘清0.1 m、0.10 m、0.100 m的大小关系,从而让学生初步发现规律,建立起对小数性质的基本认识;对于进阶组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入更多关于小数性质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总结小数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规律,帮助他们理解小数的深层含义和实用价值;对于挑战组的学生,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提出对小数性质的猜想,并通过实验、推理等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拓展阅读材料和相关数学游戏,让他们在探索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魅力。
这样,“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知识点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评价反馈:明确多维评价方式
在“心泉课堂”理念的指导下,评价反馈的核心在于全面了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确保评价能够反映学生在多个维度上的成长。对学生的评价要突破传统知识考核的局限,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评价反馈的内容应涵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属性的理解、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设计项目中所展现的创造性思维和迁移应用能力。
为有效实施评价策略,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学生从不同角度展示自己才能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成效的多元视角。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使用平行四边形解决实际问题”为主题的团队展示活动,例如,设计地板铺设方案等。在评价过程中,除了关注结果,还应充分考虑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展现。
这种多维度评价方式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还能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评价反馈,学生能在多个维度上实现全面成长,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心泉课堂”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可以显著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增强;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使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多维度的评价策略,更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然而,“心泉课堂”理念在推广与实施过程中亦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教师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不足。为适应这一理念,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其次,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如何确保每个学生在“心泉课堂”模式下获得充分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多维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尚需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心泉课堂”理念能否有效落实,以及学生能力能否得到全面提升。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优化评价体系,以确保“心泉课堂”理念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泉江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