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自觉视域下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作者: 章成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落实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学科阵地,在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新课标”还将革命文化列为三大课程内容之一,这是强调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一种体现,也是培育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
作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在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课标”将文化自信放在核心素养的首要位置,指出文化自信是“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作为对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呼应和具体化,“总目标”板块进一步要求学生“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这一要求旨在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落实对革命文化的传承,进而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以“文化自觉”为前提,通过文化自觉的意识思维来助推和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最早由费孝通先生提出,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深刻认知,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简而言之,文化自信是文化的自我认同、自我反思和自我创新。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四篇课文,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家国情怀,学会肩挑责任、勇于担当。选编这四篇课文,除了落实“家国情怀”的人文教育,也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及“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笔者以这一单元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文化自觉视域下的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深耕细节,品析人物形象,建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实际是一种身份的构建与归属,作为“五个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主人公均为伟人、英雄,他们太高太远,学生无法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可以以人物的言行、神态为抓手,深入研琢,让学生从“人”的角度认识伟人、英雄,进而“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体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精神”。
(一)多维连缀,丰满形象
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父亲和主席,这两个身份就好像天平的两端,拉扯着毛主席的内心。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伟大的主席”的视角切入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体味其情感情绪变化——伤心、难过、恍惚、后悔、自责;领会纵然不舍,毛主席仍做出了将岸英归葬他乡的大义之举,时时处处为国家、民族大计着想。在此基础上,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与心绪的细微变化进行多维连缀,引导学生明晰四者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建构对毛主席形象的多元认知,感受其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他是一个普通平凡的父亲,一个普普通通的志愿军战士的父亲,面对儿子牺牲的事实,也一样会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撕心裂肺,想见儿子最后一面也在情理之中;他更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举一动关乎民族、关乎国家,想到朝鲜战场上死去的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他不徇私情,经过痛苦的抉择,在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上,留下了忍痛写下的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二)层层递进,升华形象
革命年代的优良传统,作为全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课文《军神》的主人公刘伯承是病人,也是军人,更是军神。由此,教师可以在明确沃克医生对刘伯承身份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依托文中对刘伯承的多重刻画,把握人物内心、感受军人特质、感悟军神形象。基于对语言、神态、动作的研读与品析,学生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多角度、全方位还原了一个立体的刘伯承:面对试探和质疑,“微微一笑”和简短回答体现出他的从容镇定和处变不惊;手术前,他不顾自身安危,拒用麻药,“平静地”告知是因为“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其中满含对祖国的一腔热血;手术极其痛苦,聚焦式的手部特写和近乎反差的神态,体现出他强大的内心和顽强的毅力;手术后,他即使心力交瘁、十分虚弱,仍“勉力一笑”。手术刀,刀刀入心,却一声不吭,又一刀不漏,一切皆凡人、普通军人所不能及,无愧于“军神”之誉。至此,学生基于刘伯承的视角,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对其认知经历了“病人—军人—军神”的思维历程,真切感受到他钢铁般坚毅的品质和他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
二、因声传情,深化革命精神,推进文化反思
文化反思是文化自觉的动力。在此过程中,个体通过辩证性批判完成对自身文化的检视与内省,使过去与现在紧密结合。清代古文家刘大櫆认为“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朗读,是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与作者、与文中人物情感相通、理解文章之“神气”的良方。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亦可让学生在体味语言词汇、学习其表情达意之妙用的同时,用声音与作者沟通,用声音对作品、对人物进行再创作,用声音诠释文本人物的灵魂,从而更好地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把握和感悟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思想情感,将革命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体验式朗读,激启共情
体验式朗读,就是通过朗读气氛的渲染,让学生进入内容角色,从而对文章内容和情感意蕴有切己的体会。《军神》描写刘伯承的句子精细真切,如“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这句,虽然没有出现“疼痛”二字,却刻画入微,令人直观地感受到疼痛之深。然而,学生对此的理解往往浮于表面,没有触及语言文字的内核。为此,教师可以先指引学生聚焦“一声不吭”“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被抓破”等细节,从中体会刘伯承勇敢、坚强的精神品质和坚定的意志力。接着,通过问题“你们受过伤吗?当时是什么感受?”创建源于真实生活的理解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感受这非人的“痛”。有了以上铺垫,学生便能“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他们的声音从高昂变得低沉,语速渐快,手不自觉握紧,攥起来,感受那持续的钻心的痛,似乎也和刘伯承一起数:“一、二、三……”
(二)对比式朗读,情思具振
人物的心理活动亦可通过朗读呈现,使其更加直观。对比式朗读,可以帮助学生于强烈的情感反差中明晰人物的情感走向,体会所要表达的情感的不同。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有两处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这两处描写既是毛主席的自言自语,又是他的内心独白,表现了毛主席矛盾摇摆的心理。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感悟:深夜,毛主席独自一人咀嚼着丧子之痛,其中有作为父亲的悲痛和不舍,这是父亲对儿子深切、凝重的爱,这一切都是基于常人情感的自然表露;与此同时,作为人民领袖和国家主席,面对先后到来的两封电报,他寝食难安,最后为了国家和民族,从大局考虑,以身作则,将儿子的遗骨留在朝鲜。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和电报稿,将其对人民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伟大选择诠释得淋漓尽致。如此,一个虽然挚爱着儿子但仍然把国家和民族放在首位,不搞特殊、襟怀博厚的高大身影浮现在学生眼前,印刻在他们心中。
三、情境补白,实现生命生长,驱动文化创新
文化自觉践行的最高层次在于主动创新,延续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应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观教育。“留白”本是一种艺术处理方式:有意留下空白,给欣赏者更多遐想。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不少都留下了叙述上的空白,这些留白处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也是深化革命精神的情感支点。鉴于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留白,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补白,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一)于情节留白处补白
情节结构的留白类型较多,包括情节的省略、情节的中断或逆转等情况,这些情节,对于理解作品的主旨是至关重要的。对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补白练笔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感性认知到理性表述的转换,将革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人文主义精神内化于心,根植于心。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毛主席经过一夜的抉择,决定将爱子安葬在遥远的朝鲜。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创设这样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补白: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时,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课文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但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回到这个夜晚,体会毛主席当时纠结悲恸的心情。试想一下,抚摸着岸英的遗物,毛主席是怎样度过这一夜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你运用细节描写表现毛主席的内心世界,重现那难眠的一夜。这样的练笔设计,抓住情节的留白,启发学生在对毛主席彼时彼刻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揣摩与表述中,贴近毛主席的内心,切实体会艰难的决定下延续的深沉父爱,深入感悟毛主席无私的胸襟和国际主义精神。
(二)于情感留白处补白
小说常常借助一些特定形象或含蓄、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情感,需要读者仔细揣摩和推敲,理解、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蕴情致。朱光潜先生认为,美的创造是人情与物理的融合一气,是在人与人或物心灵相通之中,产生的一个完整的境界。据此,教学《军神》时,教师可以选取文本的情感留白作为切入点,设置补白微写,满足学生身心成长的需要。如可以创设如下情境:手术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可这名年轻人却一声不吭,心中默默数着沃克医生的刀数。作为从旁协助的护士,“你”全程目睹了这一切,非常感动和钦佩。请“你”借助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还原年轻人当时的内心想法,表达“你”的感动和钦佩。置身于情境中,通过身份的互换,学生与文本、与人物深度“对话”,获得真实的体会和鲜活的感受,将在阅读交互中获取的个人感知、心得感受进一步强化,述诸笔端。学生经历了“感知—渗透—内化”的学习过程,不仅能明白刘伯承为革命事业的成功所承受的巨大痛苦,还能领会他全身心投入革命的坚定信念,更深化了对其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革命精神的理解。
综上所述,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对弘扬、发展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责任心,是语文课程立德树人总目标中的重要一环。文化的根本功能在于以文化人、培育新人。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革命文化教育,通过语言学习与运用,让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红色基因植入学生心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从而推动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文一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