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韵画意,大美无言

作者: 王伟

《红楼春趣》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整堂课,肖老师围绕“美”,层层推进,建构了“作品之美”“文化之美”“意象之美”三个层次的赏析活动,学生拾级而上、层层深入,在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发现美”,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那么,如何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具体落实“审美创造”这一语文核心素养呢?肖老师的这堂课启发了笔者。

【片段1】初识“作品之美”

师:孩子们,我国有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叫余秋雨。他曾经说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在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江之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四大名著就是其中四颗璀璨的明珠。

师:孩子们,我们这一单元的导读页上有四句话,大家一句一句来读,边读边听老师播放的配乐,说一说这四句话分别对应哪本名著。

生:观三国烽烟。

(师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哪一本?

生:《三国演义》。

生:识梁山好汉。

(师播放《好汉歌》)

师:哪一本?

生:《水浒传》。

生:叹取经艰难。

(师播放《敢问路在何方》)

师:哪一本?

生:《西游记》。

生:惜红楼梦断。

(师播放《枉凝眉》)

师:哪一本?

生:《红楼梦》。

师:真准确!我想问问大家,在四大名著中,你们最喜欢哪一本呢?

(生讨论热烈)

【赏析】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肖老师先借着余秋雨关于中国文脉的阐述引出四大名著,继而从单元导语出发,结合四大名著影视剧的配乐,让学生辨别四大名著。最后,在欢愉的氛围中,肖老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四大名著中最喜欢的一本,趁机掌握了学生对四大名著的了解程度,为之后的教学做好铺垫。值得关注的是,肖老师通过文字与音乐的配合,无痕地将“作品之美”渗透给学生。美,源于欣赏。这种欣赏既是美育,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段2】感受“文化之美”

师:孩子们,我们的童年常常会与游戏相伴。读了《红楼梦》,我们不难发现,大观园里的孩子也爱玩游戏,想不想知道他们平时玩些什么游戏呢?我们一起来看文赏图。

(课件出示《红楼梦》原著选段及游戏图片)

师:这是什么游戏啊?

生:围棋。

师:很有趣,这是第一个游戏。我们继续看。

师:这是啥游戏啊?

生:打瓜子。

师:这个游戏你们玩过吗?

生:听过,但没玩过。

师:这个游戏也是从古代延续到了今天。我们继续看第三个游戏。

生:斗百草。

师:这个游戏,你们可能没有玩过,它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很受当时孩子的喜欢。我们来看最后一个游戏。

师:这是什么游戏啊?

生:放风筝。

师:对呀,他们在放风筝。孩子们想一想,数百年前,大观园中的孩子玩的游戏与我们现在玩的游戏,有什么区别呢?

生:下围棋和放风筝和我们现在一样。

生:他们之前玩的游戏,现在不是很流行了。

师:你觉得它们不流行了,你再想一想,它们虽然不是那么流行,但我们时常还能接触到,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种游戏,这些古老的游戏方式还能延续下来呢?

生:因为它们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师:你觉得他们的游戏具有传统文化底蕴,是不是?真好,他们的游戏,是蕴含文化的,是很有趣味的,是很雅致的。

师:翻开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春趣》,感受那暮春时节的风筝嬉戏之乐,品味数百年前的雅趣和文化。

【赏析】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肖老师以“游戏”为结合点,以《红楼梦》原著为辅助教学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原文、梳理信息。同时,肖老师设计巧妙,通过明暗两条线索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中人物。表面上,师生在讨论、交流大观园中的孩子玩的游戏,降低对文本内容的陌生感;实际上,肖老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原文选段,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红楼人物,了解原著语言风格,让他们在赏析中感受红楼人物的性格。

持续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关键在于消除学生与名著之间的隔阂,包括字词之间的隔阂、语言风格之间的隔阂、生活习惯之间的隔阂。《红楼春趣》这篇文章,出场人物众多、人物关系复杂、文章语言典雅,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肖老师出示《红楼梦》原著选段,能帮助学生慢慢消除这些隔阂,为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春趣》做一些必要的背景补充。学生的审美体验,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

【片段3】品析“意象之美”

师:古往今来,不少文人的笔下都出现过“蝴蝶”。其中有一位古人与蝴蝶的故事特别有名,流传至今。你们猜猜是谁呢?

生:庄周,庄周梦蝶。

师:是的。你能介绍一下这个故事吗?

生:就是有一天,庄周在睡午觉,他梦见了一只蝴蝶,然后就醒了。

师:很好,当时庄周就想:这个梦这么逼真,是“我”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于是他写下了这句话,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师:这两千多年前的一个蝴蝶梦,引来了后世无数中国人的蝴蝶情。看,这是杜牧笔下的蝴蝶,读。

(生读“兰径飞蝴蝶”)

师:这是李贺笔下的蝴蝶,读。

(生读“东家蝴蝶西家飞”)

师:这是辛弃疾笔下的蝴蝶,读。

(生读“蝴蝶花间自在飞”)

师:这是杨万里笔下的蝴蝶,读。

(生读“儿童急走追黄蝶”)

师:孩子们,我们再次回到那个大蝴蝶风筝上来。我们中国人喜欢蝴蝶,不仅会通过文字表现,还会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譬如音乐。这首著名的音乐作品《梁祝》,讲述的就是一对有情人“化蝶”的故事。

师:来,孩子们,我们静静地看,静静地听。刚才我们了解到的与蝴蝶有关的文化名人的名字出现在了大屏幕上。请你们拿出课堂练习纸,伴随着《梁祝》的音乐声,写下你最喜爱的、和蝴蝶有关的人物的名字。

师(出示课件):好,孩子们,把笔放下。看,就在这只蝴蝶的翅膀里,印刻着这么多圣贤的名字,我们从上到下,从左至右,齐读这些名字,

(生读)

师:这就是《红楼春趣》里的那一只蝴蝶风筝,这就是中国人心中的那只风筝,它从两千多年前飞来。对蝴蝶如此痴情,也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到,这就是中国思维、中国表达、中国方式。

【赏析】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肖老师抓住“蝴蝶”这一意象,引入大量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是如何在诗词中体现这一意象的。同时,“蝴蝶”这一意象,也是肖老师为学生解读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诗情画意,是这一教学片段的主要基调。肖老师不仅引入了古诗词,还引入了经典音乐作品《梁祝》,让学生在文字、画面、音乐的融合中体会意象之美。

肖老师一直倾心追寻语文教学的诗情与画意,提出了“诗画语文”的畅想。他在教学中多处引用古诗文,并且借助音乐、视频等媒介激活学生的想象。这堂课,肖老师引入的古诗文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于是,肖老师辅以必要的讲解,为学生及时答疑解惑,并请学生结合资料,说说自己的体会。这就是“在美中接触文字,又运用文字表现美”的典范。肖老师的这堂课,唤醒了学生对美的感知,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伦教羊额何显朝纪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