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习作课应做到“三动”
作者: 辛晶 郝太平一堂好的习作课应是教师、学生、课堂三者的融通,是学生的真正习得。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把握透彻,授课者只有先在心里“动”,才能让听课者“动”在心里,是谓“心动”。其次,要让学生内心有所触动,产生冲动、沉醉、欢欣等情绪,是谓“情动”。最后,一堂好的习作课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运用批判的眼光分析事物,此谓“脑动”。 有了以上的“心动”“情动”“脑动”,一堂好的习作课便呼之欲出了。
一、吐露开声,心随课动
一堂好课,必然要经过精心准备、深入研究。一堂好的习作课也是如此,应做到“胸中有造化,吐露开新声”。所谓“胸中有造化”,指教师对教学内容了然于心、深度解读,甚至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好学”“乐学”。“吐露开新声”即师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交流,学生能“学有所获”。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导入精彩
如教学《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时,为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笔者先根据教学内容出示了几条谜语让学生猜,学生参与热切,能在引导下积极思考。接着,借助谜语,笔者带领学生分析猜谜的过程,如链接古人写荷花的诗句“翠盖亭亭好护持,一枝艳影照清涟。鸳鸯家在烟波里,曾见田田最小时”,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翠盖”“艳影”“田田”等关键词,根据这些特点联想与想象,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找寻答案。有了以上的学习经验,学生不仅能理解这两个技巧的特点,也能更好地进入之后的学习。
2.形式丰富
好的习作课堂,是让学生身心投入、五感调动的课堂。教师教学时应根据学情,选用合适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如教学《观察,让我说声爱你吧》时,考虑到学生之前完成此类习作时选择的观察对象非常局限,且描述时的词语也较为贫乏。笔者鼓励学生拓宽观察视野,从社会、家庭、学校中选择观察对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记录观察内容。在学生明确了观察对象后,笔者设置了“大家一起猜猜猜”的游戏,即把学生两两分组,一人用合适的词语描述观察对象的特点,另一人则根据其描叙推断其观察对象。学生在互动中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而且增强了词汇量,可谓一举两得。
二、融入美育,导之以“情”
教师通过习作课堂进行审美教育是积极且必要的尝试。因为一堂好的习作课少不了引导学生鉴赏领会什么是“真善美”。学生会欣赏真正的“美”,才能写出真正的“美”。教师在习作课堂应不失时机地借助美学意象,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而情感,是一篇好的习作的灵魂。习作方法的讲授,虽然能让学生明确“写什么”“怎么写”,指出明晰的习作路径,但也只是学生真情流露时的助力,文章真正的核心在于情感的表露。如教学《如何写出境界》时,笔者明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悟出“如何提升习作境界”并非易事,习作的高境界也不是通过习作技巧的堆叠能达到的,但“加强情感积累,升华习作境界”这一行之有效的策略是学生能领悟的。基于此,笔者这样设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流露着人的千思万绪。请以“眼睛”为题,谈谈你从中“读”出的情感。这一命题,有挑战,也有意义。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情感触动、获益其中。
三、思维训练,善动脑筋
一堂好的习作课,教师既要善设疑点,又要当堂解疑,甚至要“于不疑处有疑”,做到让听课者的思维在课堂上进行碰撞,产生火花。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又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课堂巧设疑
教学《为文勤于删改功》时,笔者先围绕内容提出以下问题:(1)王国维追求学问的三种境界是什么?(2)第二种境界和唐代哪位诗人的作品最为接近?(3)“绿杨烟外晓寒”后填入何字才和“红杏枝头春意闹”最相配?(4)如何写“笑”才更具表现力?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有深度、有难度,也直指教学重点,能够引导学生多层面分析,达到训练思维、巧妙为文的目的。
2.善用小练笔
有效的当堂小练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习作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室”。如教学《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时,笔者为学生搭建了表达支架,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内容:阳光在豆荚里结籽的时候,秋光就像__________;秀裙______了江南;我将保护和疼爱你的身体,就像_________;我对你像___________……学生在补充内容的过程中,更好地明晰了“联想”和“想象”的具体运用,有了这一训练句式,再进入专题讲解,自然事半功倍。
总之,一堂好的习作课,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一堂好的习作课是“心动”“情动”“脑动”的结合,是“知识型”与“能力型”课堂的结合。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评估监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