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激发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陈诗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情感激发尤为重要。情感激发忌虚伪、浮夸、失实、做作,虚情假意是糊弄不了学生的,只会让学生冷眼旁观,觉得可笑。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真情实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感激发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情感激发的重要性,要善于通过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要熟练掌握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激发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没有情感教育的课堂是没有活力、黯然失色的课堂。诗人只有在灵感乍现、情感激荡时才能写出扣人心弦的诗作;教师也只有在精神饱满、激情四射时才能达到教育的佳境。教师要有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对教育和学生倾注满腔的热情
教师不仅要爱多姿多彩的教育、五彩斑斓的语文,还要爱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做到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加油喝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出现,要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有说服力的异议时,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赞赏和肯定,欣赏他们独特而新颖的观点。“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和蔼可亲,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师生间正向有效的情感交流,能促进学生在情感交流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交流情感。语文教师要善于以情来沟通学生的心灵,以情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情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
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文章的生命。语文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认真研究教材,琢磨教材中表达的情感,获得适当的情感体验并将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定刺激情境中的某种情感能够感染在场的人并使其产生相似情感。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融入教学中,用热情、激情、真情感染学生。教师以强烈的情感体验为基础,力求激发学生的激情,以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的情感波动。例如,在赏析岳飞的《满江红·写怀》时,教师就要慷慨激昂地表达出岳飞对中原重陷敌手的悲愤之情、对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和对朝廷的赤胆忠心,激发学生对岳飞舍家为国、精忠报国的敬仰之情。
在深入研究教材所蕴含的情感之后,教师应准确把握其中的感人之处,从而打动学生,让学生产生共鸣。例如,教《庐山的云雾》时,教师要抓住景物“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让学生反复品读,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要紧扣两幅配图,进行对比和渲染:一幅是在下雪的大年夜,穷人家的小女孩饥寒交迫,光着脚卖火柴,最终被活活冻死的悲惨图;一幅是富人家的孩子烤着温暖的火炉,吃着美食的幸福图。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作者对穷人深切的同情,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的愤懑,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
三、加强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那些打动人心的事物,是从语言开始的,是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所以,语文教师的授课语言要充满活力和新意,要富有情趣、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注重互动;教师要在作者、文本和学生三者之间搭建情感交流的桥梁。
首先,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诵读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授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时,教师可以声情并茂、慷慨激昂地诵读,或将名家演讲音频播放给学生欣赏,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憎诗人之所憎,怒诗人之所怒。
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精妙的讲评激发学生的情感。精妙的语言如春风拂面,清爽怡人;又如春雨润物,细致入微;还如熊熊火焰,焚心燃情。遗憾的是,很多语文教师“戴着脚镣跳舞”,将文本按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来分析,拆解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如亲情、友情、爱国之情等却被忽略。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多情”的人,应该是一个善于传情达意的人。他的课应该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一部交响乐,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升华,从而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