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李亚莉

整本书阅读是增长学生见识、启迪学生智慧、提升学生文采、丰富学生阅历的有效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7~9年级学生整本书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他们每学年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内容主要集中于革命文学作品、古今中外诗歌集、中长篇小说、散文集等,保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随着“新课标”的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运用也愈发广泛,教师在落实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与挑战。

一、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现状

1.有偏见,不想读

部分家长、学生对整本书阅读在认识上存在偏见,认为整本书阅读过于浪费时间,不能快速提高考试成绩。有些家长甚至觉得整本书阅读会影响孩子的视力,不支持孩子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家长的不重视、不支持,导致部分学生不想读、不愿读。

2.无目的,随意读

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缺乏目的性,有一部分学生只是将阅读作为一种消遣或猎奇的手段,只阅读书中新鲜、刺激的情节;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突击阅读名著梗概……这些漫无目的、肤浅功利的阅读,常常使得整本书阅读无法发挥其最大价值。

3.不坚持,肤浅读

阅读整本书,一定要有浓厚的兴趣及强大的阅读毅力。部分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有一定的兴趣,能简单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由于不制订读书计划、不写读书心得、不与别人分享读书感受,因而缺乏对整本书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二、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1.“借船出海”,激趣导读

教师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要学会“借船出海”,所谓“借船出海”,就是借助课外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目前,学生能接触到的资源类型丰富,如歌曲、视频、舞台剧等,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快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充分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与此同时,学生能够将歌曲、视频、舞台剧中的内容与原著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例如,教学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借助《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让学生在动听的歌曲中了解整本书的内容,即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还可以借助《西游记》影视剧选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要求学生将原著中的内容与视频中的内容进行比较,通过寻找相同与不同之处,加深学生对《西游记》的理解及感悟。

2.借文切入,以点带面

叶圣陶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为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及教学进度,适当向学生推荐本学期的阅读书目。教学课内名著节选的文本内容时,可以迁移至课外的整本书阅读,使课内与课外阅读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例如,教学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蝉》时,学生对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希望能够从生活习性等方面更全面地了解这一生物。法布尔的《昆虫记》是学生应阅读的名著之一,其中涵盖了对蝉等多种昆虫的介绍。基于此,笔者顺势让学生走进原著,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蝉。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效,笔者组织学生集中展示阅读成果、分享阅读感悟。又如,教学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的散文风格,笔者为学生推荐了《朝花夕拾》散文集,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鲁迅,消除与经典间的隔膜。

3.制订计划,授生以渔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大工程,如果没有详细的进度安排,就不能有规划地完成阅读。每学期开学之初,教师要根据本学期推荐的阅读内容,和学生一起制订阅读计划。阅读计划一定要合理、有序,尽量细化到月、周、天,阅读计划要在醒目位置张贴,使学生一目了然。教师要在阅读计划中起到督促和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有计划地完成阅读任务。

例如,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时,笔者先组织学生观看了《红楼梦》影视剧中的几个精彩片段,让学生熟悉书中的人物形象,初步感知人物性格。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每天一章回的阅读计划完成阅读任务,撰写读书笔记。最后,鼓励学生就《红楼梦》的语言、形象、主题等交流讨论。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对整本书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升了思辨能力,领会了作品意蕴。

4.综合活动,带动促读

教师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整本书阅读活动,丰富阅读形式,提升学生阅读兴趣。例如,教学《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时,笔者设计了两个阅读活动:一是开展“《朝花夕拾》故事分享会”活动,引导学生熟读名著、分享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二是鼓励学生为《朝花夕拾》撰写推荐语,提升学生对名著的感悟力、概括力。笔者以兴趣为引子,以活动内容为探点,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与评价能力。

整本书阅读是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个人阅读和集体阅读的深度融合,是打通语文阅读和语文综合活动的有效途径,是拓宽学生认知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阅读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县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