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批判·行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关
作者: 刘良英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乡村教育提供智力支撑,因此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专业化的乡村教师队伍。然而,现实中的乡村教师虽历经一场场培训、一次次研修,但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不得要领。探索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实现教师专业自觉至关重要。我们要把握、践行好三个关键词——规划、批判、行动,让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有引领、有力量、有实效,以突破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
一、规划:明确专业目标,专业成长行稳致远
天体运行、万物生长皆遵循着自身的逻辑与规律,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如此。构建属于教师自己的有行动目标和逻辑路线的“行动蓝图”,可有效避免专业行走的盲目性,从而让每位教师成为职业生涯的掌舵者。
(一)涵养专业情意,为专业成长规划提供动力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基于对自身所从事的专业的价值、意义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
每位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拷问自己的心灵——“我是谁?”“我将走向哪里?”,在不断与职业、与人生的交织中唤醒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精神。乡村教师要坚定教育信念,探寻育人路径,强化角色定位和职业认同感。乡村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涵养专业情意:一要树立专业理想,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及学习、培训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人文素养,把专业理想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专业目标;二要巩固专业情操,根植乡村文化,培育乡土情怀,让教师保持对教书育人的积极情感体验,将其内化为一种主动发展、自主成长的内驱力;三要拥有专业自我,在从事乡村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不断提升对自己的深切认同感、自我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以此为教师不断调整、完善职业规划、实现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二)正视专业现状,为专业成长规划找准基点
专业成长规划不仅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还要关注该方向、目标的基点是否与个人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现状相匹配。精准测评专业能力现状,既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规划,也有利于教师实现专业自觉。
1.设置教师能力测评目标和指标
教师专业能力测评目标应涵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具体来讲要围绕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教学效果、情感态度、沟通能力等方面来展开,通过调查问卷、观课议课、个人交流、走访座谈等形式精准定位教师的能力水平,据此合理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
2.确定测评内容和形式
测评内容和形式通常取决于评估目标,教师专业能力的测评可以从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活动的设计、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评价与反馈能力、生成性资源的转化能力等方面开展。如测评生成性资源转化能力时,可以观察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处置课堂突发情况的,他们能否加以取舍,智慧地转化,生成教学资源等。
3.及时反馈,发挥测评结果效能
测评教师专业现状的目的是让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准确定位,以便更好地制订个人专业成长计划,促进自我发展。测评结果对教师专业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培训机构充分利用测评结果调整培训内容,改进培训形式,做到精准施训,形成良好的以专业现状为基点的阶梯跟进、扇形发展的培训格局。另一方面,教师结合测评结果对自己的专业现状形成全面正确的认知,合理确立成长规划目标和行动策略。
(三)把握最近发展区,使专业规划目标趋于科学合理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科学合理、层次递进、符合逻辑的一个个目标犹如拾级而上的一个个台阶,使教师在专业成长中 “心中有方向”“眼中有光”“脚下有路”。而“最近发展区”是每位教师制定专业成长目标的依据,它尊重教师的成长规律,立足教师的专业现状,指导教师专业成长。这样的目标有利于激发教师的个人潜能,是科学的、个性化的,也是可行的。
对于教师培训来说,把握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制定合适的培训目标。如新教师应该适应教育规则,改变行为方式;骨干教师要在行为与结果之间建立关联,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卓越教师则要创新与突破,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我们可以基于上述不同教师群体的发展目标,组织培训活动、开发课程资源、实施评价与反馈等,帮助他们形成总体实现与分段达成相互结合的成长方案。
二、批判:追问与反思,专业成长充满思想张力
在一般教师的眼里,批判就意味着否定和抛弃,是个贬义词。这种偏颇的认识遮蔽了教师的双眼,使教师渐渐失去了甄别、思辨的能力,陷入了唯专家是从、唯标准答案是从的境地。正因为缺失批判意识和能力,教师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感受到的是教育职业的苦与累,体验不到为人师的价值和意义。
(一)批判是教师应具备的思维习惯和专业品质
批判是教师应具备的思维习惯和专业品质,其让教师有勇气质疑自己、面对他人、反思过往,促使教师透过现象触及本质,获得多元理解,赋予教师突破、选择、创新的力量。具有批判意识的教师,常常会以审视、反思、调整、改进的方式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他们善于发现和创新,不人云亦云、盲目崇拜。大部分乡村教师喜欢名师的示范课,把名师的方法简单地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上,患上了“方法依赖症”,缺失了深度追问,淡忘了教师作为“人”在教学中理应追求的“精神”向度。
(二)批判,从固守经验走向突破创新
1.批判帮助教师发现自我
教师的专业成长经验是个性化的,是不能机械复制的。普通教师面对专家名师时,不能唯唯诺诺,对他人的经验,不能“照单全收”,否则他人的经验不但不会助益我们成长,反而会成为一种枷锁,导致教学“水土不服”。对于他人的经验,教师要以批判性思维追问“为什么”。当教师追根溯源到教育理念这个“道”的层面时,就会冲破他人经验的桎梏,豁然开朗,进入“我可以这样做”“我还能那样做”的自由选择的境地。
2.批判助力教师突破创新
批判意味着开放、质疑、借鉴、变革,“批判”让思想不再僵化保守,引导教师自觉地溯源、追问和反思,让教师在扬弃中转向新观念,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如在一次“国培计划”送教下乡活动中,一位献课教师面对指导教师的建议,不知何去何从,曾一度想要放弃。笔者说:“指导教师和同伴的建议,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对待,思考他们提出问题和建议的依据和背景是什么,善于甄别、筛选、借鉴,既不能盲目自大、拒之门外,也不能照单全收、迷失自我。”这位教师从中找到了方向,重拾信心,并获得了展示课一等奖。
3.批判促进教师精神成长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被赋予了乡村社会智库、良知与灵魂的重要角色。而批判使乡村教师的眼光不仅向外而且向内,让他们以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追求教育梦想,以一种内在的专业力量担当起启蒙开智、教化儿童、传承文化等重任。批判让乡村教师在对他人、学生、乡村文化进行多维度的反思中,追求心理的成长和精神的解放,唤醒内在发展动能,在不断地解构和建构中实现专业成长。
三、行动,彰显专业成长的价值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亲身经历和反复历练,乡村教师要提高对教育教学的敏感性和行动的自觉性。
(一)优化培训供给侧,激发教师的行动意愿
培训既是教师“学知”“习技”“悟道”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教师改变自我、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从优化培训供给侧入手,突出教师主体地位,精准实施培训,改变“参训时激动,回归课堂一动不动”的现状,让培训真正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1.针对不同教师群体,优化培训理念与路径
我们逐步形成了“状态大于方法、反思大于苦干、关键大于全体、研究大于经验、合作大于独行”的行动理念和“机制上合作、内容上衔接、过程中落实”的行动路径。针对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等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我们分别以行为、事项、思维为行动抓手,以建立行为模式、开展经验审视和创造新的话语为行动目标,有效搭建平台,引领和促进教师发展。同时,我们将培训活动的触角不断延伸,拉伸“训研教”的链条,把培训理念和策略一贯以之地体现在帮助解决教学的具体问题上,让教师感到每一次培训都是真正地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服务教学。培训供给侧的不断优化,能够唤醒教师的专业自主、自觉和自信,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2.以问题为导向,开发培训课程资源
我们可以根据教师需求开发课程资源,充分搜集、分析、整理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将这些教学问题转化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需求,如教育理论学习的需求、学科知识提升的需求、教学技能提升的需求、乡土教材开发的需求等,以此确立培训主题,确定培训任务清单。我们可以围绕这些主题设置培训课程,设计培训活动,开发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资源体系,精准对接教师专业需求。
培训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安全、信任、开放和相互尊重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教师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师之间开展深度合作。参训过程中,教师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不能终止于教学问题的解决,而是要通过专业的反思性对话,激发、提升、积淀教学智慧,将个性化、碎片化、感性的个体经验提炼为系统的、理性的教学成果,从而全面、科学地审视、观照、改进课堂教学。
(二)回归课堂,锤炼教师专业素养
课堂是乡村教师锤炼专业能力的第一现场。教师的一切学习、思考的落脚点都是为了教学的不断优化和创新和学生的发展。现实中,教师专业成长的阻碍恰恰是缺少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的能力。
1.指向学生,关注课堂中的“非我”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倾听学生的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如在进行拼音教学时,学生对发音口型辨析活动不感兴趣,可是对“照镜子纠正口型”兴趣盎然。这时,教学活动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调整。
2.指向自己,求诸发展中的“我”
持续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自我觉醒与自主行动。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唤醒、激发教师的内在力量,让教师以研究者的视角审视、反思课堂教学,走上求诸自我、自主发展的成长轨道。一是以教学问题为导向,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文献学习、专家引领、反思性对话等方式,把握教学规律,进而“增知”“提技”“明道”,积累教育教学智慧。二是反复追问,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一个线性的推进过程,当课堂教学结束后,要及时进行自我、同伴和学生的多元评价,在观察、倾听和反馈的交互中不断自我反思并进入下一步行动。长此以往,教师的专业水平就处于“苟日新,日日新”的循环往复、持续提升状态。
“规划”为教师明晰方向,确立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批判”为教师提供了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应持的立场和方法;“行动”赋予教师以专业尊严和勇气持续地去修正、笃行、创新。三者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让乡村教师以专业自觉、自主的进取态势,迈向一个又一个的专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