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革命文化类作品教学的困境与突围

作者: 陈园园

语文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革命文化类作品,或反映理想信念,或体现爱国主义情怀,或展现革命斗争精神,大都通过新闻、诗歌、小说等文学形式,达到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审视现状:革命文化类作品教学困境

1.文本的陌生化

革命文化类作品的背景年代与学生的生活年代相距较远,与学生的现有认知存在一定差距,学生阅读此类作品往往会产生陌生感。以《土地的誓言》为例,文中铺陈了许多富有东北气息的形象,如“红布似的高粱”“斑斓的山雕”“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等,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学生是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学生是无法理解这种誓死为家园解放而奋斗的情感的。学生的这种不理解、无体验、难共情,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语境差造成的,革命文化类作品是特定时代承载特定情感的产物,这种“特定”所造成的语境陌生化,导致学生很难真正走进作品。

2.教学内容的泛化

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植入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革命文化类作品教学的重要旨归。但语文学科不同于思想政治学科,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革命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弘扬,文化的积淀和发展,是在学习语言文字、发展语言经验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以《老山界》教学为例,教师若仅把引导学生学习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视作教学目标,显然是只见育人,不见学科的。学科育人,学科是本位,育人是目标,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实现的,革命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亦是如此。《老山界》这类作品在按一定线索叙述事件、生动细腻的景物描写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语用价值。如何在语言文字学习中坚定文化自信?如何在革命文化教育中体现语文实践?是此类作品教学的难点。

3.教学方式的僵化

语境差导致的文本陌生化,为革命文化类作品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教师的“教”搭建了文本、作者、读者(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若教学方式僵化,则无法帮助学生突破文本陌生化,“教”便无法有效服务于学生的“学”。以《驿路梨花》教学为例,笔者在一次教学竞赛中发现,六位教师中有五位教师采用了问题教学法,大致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教学:“故事写到哪些人?他们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梨花有哪些丰富的含义?”“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妙处?”这样的教学一是无法摆脱碎问碎答的桎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二是问题更似试题,缺少驱动性和探究空间。突破语境差、实现语境对接的教学方式有很多,适合革命文学类作品的教学方式才是适宜的方式。

4.学生实践的虚化

语文核心素养产生于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积极指活动要有兴味感和语文性。兴味感立足学生本位,是促进学生持续实践的保障;语文性立足学科本位,要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以《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为例,“如果是你,你有勇气像马玉祥那样冲进火场救人吗?”这样的课堂提问,学生只需用“有”或“没有”等结论性的词语作答,缺少语言的运用和建构,语感和语理都无法得到提升。“请学生扮演魏巍和无名战士,分角色演绎发生在防空洞的三问三答”,像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在没有真正读懂所演角色的内心情感时,很难通过朗读产生情感共鸣。所以这些实践往往是假实践,革命文化教育也只能停留在空洞的名词和口号上。

二、路径指引:革命文化类作品教学突围

(一)语境还原

1.链接创作背景

革命文化类作品因创作于特定的时代,反映特定的主题,承载特定的内容,导致读者(学生)与作者之间存在语境差。教师可链接作者的创作背景,还原作者的精神史,寻求革命文化类作品教学的突破之道。

以《土地的誓言》为例,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满了作者对沦陷了的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炽热的眷恋之情。感受独特的抒情风格,理解独特的抒情方式,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生于和平年代,他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和体验,无法感受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这是语境差造成的教学难点。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

请参照助读资料,为《土地的誓言》拟一份预习任务。要求:介绍课文写作背景,提出预习建议,不超过150个字。

看似是要求学生拟定预习任务,实则是缩小语境差的文本学习指导。首先,学生要查找各种历史影像及图文资料,理解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及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写,形成接近作者表意的理解。资料助读的过程就是进行背景链接、语境还原的过程,与教师直接出示相关背景资料相比,在学的方式上实现了由被动向主动转型。其次,学生要对助读资料进行提炼与总结,筛选最有用的背景资料和最核心的预习任务,进行限定字数的书面表达。助读过程是缩小语境差、破除陌生化的自主学习过程,表达过程则是提炼并总结有效学习经验的过程。

2.还原文化场景

革命文化类作品的学习可以借助革命文化基地、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场馆。文化场馆就是立体的文本,革命文化类作品与革命文化场馆的融合,就是基于立体的文本的学习,学生能在文化场馆获取解读革命文化类作品的有效信息。学生原有的阅读体验会被激活,被激活的体验和现场体验在互动融合中调整、重组、扩充,从而完成新的体验的主动建构。以《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如下任务。

登录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浏览“抗美援朝精神”“战史概述”“精品文物”“缅怀英烈”等主题板块,并以“最可爱的人”为主题为“缅怀英烈”板块补充一段100字左右的导语。

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有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文字、图片、影像等史料,学生能直观地看到敌我双方装备的文物图片,看到英烈们的相片及事迹,学生参观的过程就是文本素材还原的过程,学生能从中感知并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作品,在什么背景下写了这篇作品。导语的写作是基于学生浏览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的直观体验的,是基于学生阅读作品的初始感知的,以“最可爱的人”为主题,就是把《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作品置于抗美援朝的历史大背景下,观照这篇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语境差,让学生从文化视角思考“最可爱的人”的精神内核,实现革命传统与当代精神的融合。

(二)语境对接

1.基于真实情境的学科实践

一处革命史迹就是一座革命传统的丰碑。如何打通革命文化类作品、革命史迹、革命传统教育间的壁垒,实现语境对接?真实情境教学是可尝试的突破方式之一。以《老山界》为例,笔者设计了如下任务。

为传承红色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某省文化和旅游厅计划推出“红色地标等你来打卡”活动。其中一处红色打卡点是老山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内有一块老山界纪念浮雕,请依据《老山界》一文,录制一段老山界纪念浮雕讲解词,时长控制在五分钟以内。

老山界纪念浮雕讲解词的录制,是一项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首先,学生要观察浮雕图案,找到《老山界》一文中的相关描述语段;其次,学生要转换叙述视角,《老山界》一文是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的,而学生需要用第三人称视角进行讲解,叙述视角的转换,训练的是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再次,学生要从《老山界》一文及相关史实资料中梳理筛选关键信息,了解老山界的历史意义;最后,学生要在限定时间内进行得体表达。这个任务基于语文学科,又融合地理、历史、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内容,既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经验,又能帮助学生积淀文化素养。

2.从读者视角到作者视角

读者视角更多关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即作品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而作者视角则更多关注写什么和文字背后的为什么,即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和为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写。由读者视角向作者视角转换,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突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语境差。以《驿路梨花》为例,笔者设计了如下任务。

在《驿路梨花》“读者分享会”上,有读者提出“作者为什么要以‘我’的视角讲这个故事”的疑问,请你在阅读《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之后,帮忙解答读者的问题。

这是一个探究性学习任务,学生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探究。一是写法角度。这篇文章构思巧妙,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旨在探究以谁的视角设置悬念能使故事更引人入胜的问题。学生仔细阅读和分析不难发现,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及哈尼小姑娘打理小茅屋,瑶族老人带来补给,“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在这么多与小茅屋有关的人物和事件中,“我”和老余是最后到小茅屋的,也是最后知晓小茅屋主人的,所以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更能达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从写法角度探究,能使读者与作者在“怎么把故事讲得更有可读性”方面实现语境对接。二是创作角度。理解小说就要理解谁在讲故事,作品中的“我”是老余的同行者,以“我”——一个过往旅客的视角讲故事,能更客观地呈现这里的淳朴民风,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想法,即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影响更多人向雷锋学习,能使读者与作者在“怎么讲好‘我’想讲的故事”方面实现语境对接。探究作品讲述视角的任务,立足文本,有情境有实践,有支架有评价,实现了读与写的融合,让读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进行精神沟通。

革命文化类作品因其时代、主题、内容的特定,学生的寻常体验很难感知作品中的非常情境,理解作品的非常信息。所以,创作背景的链接、文化场景的还原、真实情境的创设、创作角度的转换,有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好地发挥革命文化类作品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作用。

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初中语文教材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方式实践研究”(编号:D/E-c/2021/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