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设计,落实“提质增效”

作者: 雷开云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作业”一词的第一层释义为“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明确了“作业”的具体情境和任务指向,即学校教育中,教师为学生安排的学习任务。而这一学习任务的布置,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已学知识或技能的实际操练,使该知识或技能得到巩固,甚至提升。对于这一任务导向,教师已了然于心,而对于作业设计的实施路径和效果,不少教师感到迷茫和困惑:“双减”背景下,应如何设计作业内容使学习效果最大化?传统作业该如何“转型”,才能真正实现“提质增效”?为何作业内容已“面面俱到”,但反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呢?

针对教师在作业设计上的困惑及“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路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评价建议”板块给了明确的指向和建议,如教师要明晰育人核心和作业设计意图,即“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教师要根据学情丰富作业形式,即“要合理安排不同类型作业的比例,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教师应树立新的作业观,明确作业的“量”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相关性较低,作业旨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愿,“要严格控制作业数量,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等。以上种种,也对教师教学及作业设计优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组专题共三篇文章,结合“新课标”理念及具体实施策略,分别从“作业设计的路径探究”“单元作业的设计及讲评”“单篇课文的作业设计策略”等方面阐述如何优化作业设计,以真切落实“提质增效”这一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