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单元统整策略的语文作业路径探寻
作者: 郑文庆众所周知,传统的分课时作业往往呈现出零碎无序、盲目随意的状态,语文知识的联系遭到割裂,语文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训练缺乏系统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理念,目的在于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结。“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路径探寻,是教师在对“新课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等教学指导性资源进行深入解读和剖析后,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围绕完整的教学主题设计作业内容,有利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落实,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融合,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也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笔者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试阐述如何进行单元统整,让语文作业步入绿色通道。
一、以人文主题为基点
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内容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新尝试。人文主题的设置,让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作者独立写就的单篇选文有了思想内容上的关联。本单元围绕“民风民俗”主题,选编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单元课文相当于一个“主题资源包”。因此,教师要树立单元统整意识,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还要完成文化教育目标。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之前,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前置性作业:结合学过的“年月日”相关知识,设计一份漂亮的新年台历;了解除夕的来历以及春节期间家乡的风俗;搜集、整理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五的饮食文化习惯,做一张春节的通关攻略手抄报;作为一名小小观察员,了解身边那些在除夕夜坚守一线的劳动者们的年夜饭情况,设计采访问题单。
二、以语文要素为支撑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主要呈现了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分清内容的主次”,另一个是“体会如何详写主要内容”。其中,阅读训练要素,即“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表达训练要素,即“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语文要素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单元内部不同课文、读与写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整体性:阅读训练要素中的分析“内容的主次”“详写主要内容”与习作训练要素中的“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是分别对应的,读的关注点正是写的训练点。这是一个读写结合的单元,教师可以以语文要素为切入点,对导语、课后习题、交流平台、单元习作等梳理、整合,让学生明确只有详略安排得当,主次才能分明,重点才能突出,才能让别人更好地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重点。这样读写结合的单元作业设计,以读促写、以写悟读、读写联动,有效落实了语文要素。
三、以作业类型为导向
“双减”背景下的单元作业设计,旨在改变传统语文作业枯燥单一的风格,主张作业设计要关照单元体系,趋向趣味化、生活化、思维化,让作业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
1.情境型作业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真实情境,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从而积蓄成长的力量。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为“民风民俗”,从单元内容的安排和习俗的指向来看,主要和饮食有关。教师不妨创设这样的情境:“家是温暖的、宁静的、幸福的。家乡的饭食茶饮、家乡的俚句俗语、家乡的风土人情,承载着我们太多的回忆。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为了展示地方的传统风俗文化,请同学们踊跃参加‘我是家乡风俗传承人’活动。”“我是家乡风俗传承人”就是一个大情境,串起整个活动过程。这样的设计,赋予作业特定的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创造性,使作业焕发生命的色彩。
2.说理型作业
“双减”政策的出台为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这是笔者一直思索的问题。经过实践,笔者认为“阅读+说”,以说的形式训练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好书推荐卡”,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说出来并加上推荐理由,或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与同学共同演绎。
3.实践型作业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与实现要建立在学科特性的基础上,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体系。对学生来说,课文是学习语言的例子,这就要求教师的作业设计不能过分强调课文内容的识记,而应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通过实践型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寒假期间,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参加书写春联活动,把对新春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期许融入笔墨,把浓浓年味尽显在“中国红”纸上。语文单元实践作业也是“双减”背景下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与热爱。
4.拓展型作业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并提出课外阅读课程化的要求。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设计拓展型作业,将课外阅读指导与课内语文要素的落实联系起来。如寒假期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看《跟着书本去旅行》这一节目。这是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节目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涉猎领域之广,让人惊奇。学生能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何乐而不为?
5.综合型作业
“新课标”强调,随着学段升高,作业设计要在识记、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共安排了四次综合性学习,教师也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学生生活,安排其他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如2023年兔年寒假期间,笔者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以“‘兔’出重围”为主题的假期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业,包含五大方面:强身健体,“兔”出病毒包围;劳动实践,“兔”破能力屏障;才华横溢,“兔”破素养天花板;坚持阅读,“兔”破未来大世界;福兔迎新,“兔”破生肖新认知。目的在于落实新时代“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健强体魄、热爱劳动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素养意识和文化自信。
6.任务型作业
“新课标”以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为课程理念,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也就是将语文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化、结构化。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一个典型的文学作品单元,教师可以通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理念创设单元主题学习情境,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在文学阅读中丰富审美体验,在创意表达中提升写作能力。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六个任务。
任务一,优秀的古诗词是丰富的文化营养,要用心品味。《寒食》中“_____,_____ ”介绍了寒食节的禁火习俗;《十五夜望月》中的“_____, _____”描写了中秋节望月怀远的传统习俗;而《迢迢牵牛星》中“ _____,_____ ”则描写了牛郎织女隔水相望却不得相见。古人还有许多描写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诗句,如“ _____, _____”。
任务二,还有一些古诗也记录着中华传统民俗,如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告诉人们自古就有春天放纸鸢的习俗。请你查找资料,了解还有哪些古诗记录了中华传统民俗,将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记下来。
任务三,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你对哪种传统戏曲感兴趣?你的家乡有什么剧种,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你通过查找资料、请教长辈等方式,了解当地的地方戏或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戏曲,做一张包括“戏曲名称”“发源地”“主要特点”等内容的戏曲小名片。
任务四,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请你结合家乡的民情风俗,选择年夜饭中自己最喜爱的一种食物,想想这种食物的外观、材料、味道、做法等,抓住美食的特点,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注意表达出对这一美食的喜爱之情。
任务五,一家人聚在一起做年夜饭、吃年夜饭是除夕的习俗。请仔细回忆,抓住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镜头,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写一写家里做年夜饭、吃年夜饭的热闹场景。
任务六,在你的家乡,还有哪些习俗?请简要说说,选择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习俗具体介绍。
这样,笔者通过一个又一个开放的、有意义的子作业任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活动内容,强化学生的体验感和收获感,提升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和语言建构水平。
四、以多元评价为保障
“新课标”还明确指出,“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教师)要对学生作业进行跟踪评价,梳理学生作业发展变化的轨迹,及时反馈不同阶段作业质量的整体情况”。传统作业评价,要么缺少作业考评,要么仅将作业考评与个人奖惩挂钩,难以持续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教师可以实施作业考评捆绑评价,即从小组层面获取学生递交作业和完成作业的情况。作业考评捆绑评价改变了班级作业管理个体化的局面,将积极完成和递交作业的要求由个体辐射到小组,使学生明白:既要按时递交作业,又要努力提升作业质量。在小组共同目标的驱使下,小组成员产生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形成了认真完成作业的内驱力。同时,在同伴的监督下,组内形成了有效的约束力,学生为了获取同伴的尊重,会更加认真地完成语文作业,并按时递交作业。作业考评捆绑评价有效解决了作业交不齐的“老大难”问题,提升了作业质量。
作业变革与创新是“双减”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变革育人方式的具体举措,也是连接教学教研与学业质量的重要桥梁,还是促进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支点。教师应依据“新课标”要求及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特点,整体规划、设计作业内容,以作业赋能学习,探索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路径。单元作业设计遵循一致性、统整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原则,具有“高结构”“强关联”和“共成长”的特质。学生在完成单元作业的过程中,突破了传统作业固化的框架体系和碎片化的学习模式,以统整而非叠加的系统学习方式拓展了原有的知识框架,发展了思维品质,完善了情感价值,形成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