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达成的小小说创作“教、学、评一体化”浅探

作者: 陈芳玲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应该充分发挥教学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实现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评”三位一体,必须建立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上,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课堂的评价三方面。“学写小小说”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研习任务,笔者从高考小说阅读、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等方面入手,形成了由教到学再到评的教学主线。

一、分析教材,把握学情,明确目标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内容,跟随世界级的小说大师步入了一场场奇妙的小说之旅,感受到千姿百态的人生,领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与此同时,也了解到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从中学习了很多小说创作的技巧。这一单元的研习任务要求学生学写小小说。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以构思精巧、情节生动见长,深受读者欢迎。由于小小说语言简练、立意深刻,也是高考文学类作品阅读的重点。结合学情,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小小说写作的兴趣都较为浓厚,但在立意深度、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等方面有所欠缺。

基于教材与学情,笔者确定了小小说写作教学的目标:1.掌握小小说的一般创作方法,学习通过小小说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学习通过评价量表评价、修改小小说。2.通过小小说阅读鉴赏与写作实践,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积累、拓展写作素材的能力;树立回归生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写作观。

二、循序渐进,有效引导,学生为主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完整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参与,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引导,创设自然真实又有效的学习情境。

在阅读多篇小小说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小说阅读教学的要求,笔者选定了5篇名家经典(冯骥才的《甄一口》、苏童的《老爱情》、严歌苓的《审丑》、巴金的《哑了的三角琴》、铁凝的《意外》),引导学生赏析内容、品析手法、学习写作方法,并依托学习目标,从整体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课前学习任务。

任务一:请认真阅读冯骥才的《甄一品》、苏童的《老爱情》、严歌苓的《审丑》、巴金的《哑了的三角琴》、铁凝的《意外》这5篇小小说,按照文后的表格梳理小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把握小小说的主旨,把疑问写在文旁。

任务二:请把梳理过的5篇小小说再读一遍,从它们的表现手法、叙述方式、结构技巧等方面赏析,在原文中圈点批注。

任务三:从下列场景中任选一个,据此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小说。

场景1:他默默站着。寒风中,他的背影显得分外孤单。

场景2:“×××,有你的快递!”她飞速下楼……

场景3:那天晚自习,班主任突然找“我”谈话。

场景4:请根据自己熟悉的场景自设内容。

根据笔者设计的相关任务,学生对小小说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能在阅读赏析名家作品的基础上,试着完成小小说写作,成功迈出了“学写小小说”的第一步。

三、评价多样,贯穿始终,师生共创

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学生完成小小说创作后,笔者挑出了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班级展示评价,以总结学生的共性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写作方向。在学生能找到写作中的亮点、明晰写作中的问题后,笔者出示自己撰写的同一主题的小小说,与学生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有效的评价方式也贯穿小小说写作教学的全过程,并具有以下特点。

评价具有激励性。“新课标”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内在的学习品质。注意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觉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学写小小说”教学中,笔者主要聚焦评价的“激励、增进”功能,不仅运用常规评价方式,也通过评价量表的设置改进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评价主体多样化。在教学评价中,学生往往是评价的主体,教师处于评价主导地位,家长与其他评价者主要是配合、协作的作用。在“学写小小说”教学中,不仅有教师对学生课前学习任务的评价,也有学生回答展示交流中的即时评价、师生互评,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学写小小说”一课的教学从“教、学、评一体化”角度出发,让学生收获知识、增长智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