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的“阅读”与“表达”实践策略
作者: 赵洪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并将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那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其价值呢?笔者认为,把握好“阅读”和“表达”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定位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重点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逐步形成自觉的思辨意识,善于质疑,并能正确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表达上,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能依据文本信息,展开完整的思维过程,以获得逻辑清晰的思维结果。
通过梳理“新课标”,教师不难发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价值有三点:有助于学生梳理文本观点,厘清文本的内在逻辑关联;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善恶,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能促使学生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文本的思辨价值,就必须依据文本精心设计思辨问题,注重阅读与表达的作用,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辨”,在“辨”后乐于表达和分享,让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地。
二、阅读是思辨的基础,激发思辨自主生成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中,阅读是基础,没有阅读,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思辨;没有高效阅读下的思辨问题设计,思辨就没有着力点。笔者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自相矛盾》教学为例,阐述如何让“思辨”在阅读课堂上真正发生。
1.读通课文,发现“矛盾”现象
《自相矛盾》是一篇生僻字较多的文言文,教学伊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统计出的学生认为难读的字,指导读音。如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注释的方法理解“鬻和誉”“弗和夫”的意思,让学生在思考中明晰这些生字“同音不同义”的特点;再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和“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两组句子的不同读法,帮助学生了解结合句意划分停顿是读好文言文的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读准、读通文本,读好节奏,初步了解了这则寓言的大意。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字义的辨析理解、对读法的对比分析,提升了思辨能力,并在理解文意的过程中发现了“(矛)于物无不陷也”和“(盾)物莫能陷也”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猜测、对比、讨论都是学生进行有效思辨的方法。
2.梳理课文,探究“矛盾”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楚人的话语,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能感受到楚人对售卖的盾和矛的极力夸赞,然而,夸赞越极端,矛盾问题就越突出。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矛盾情节,笔者引导学生自我代入,假设自己就是楚人,要极力推销自己的盾和矛,该怎么做。学生叫卖得入情入境,把盾和矛夸得天花乱坠。通过情境的还原、代入,学生能真切感受到楚人话语中的矛盾。笔者继而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盾和矛的作用、特点及楚人对它们的描述,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能准确找到矛盾存在的原因,提升了思维的逻辑性。
三、表达是思辨的输出,课内外结合提升素养
表达是将思考结果通过语言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拓展教学资源,拓宽训练途径,巩固、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自相矛盾》教学中,笔者将同为思辨主题的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引入课堂,让学生自主梳理文本内容,交流人物观点,探究两小儿得出观点的理由。学生梳理分析后,笔者引导学生:“文中两小儿的观点都是他们根据自身的感受得出的,现在来看,这两种观点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请大家课后查找资料,试着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太阳何时离我们近,何时离我们远’。”这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再从课外回到课内,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之,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中,“阅读”与“表达”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阅读是学生思辨学习的基础,只有有效阅读才能产生思辨的火花;表达是思辨的输出,只有思辨的能力提升了,表达才能更清晰,更有条理。教师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具有逻辑关联的思辨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把问题弄明白,把思路厘清楚,让表达重证据,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法,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真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