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 方小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基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提出“整本书阅读”的要求。“新课标”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已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基于此,笔者从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三种课型入手,阐述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

一、做好导读推介,激发阅读兴趣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克服阅读上的困难,津津有味地读下去。要想调动学生阅读整本书阅读兴趣,做好导读推介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定位导读推介课型,找准切入点,制造任务点,引发矛盾点,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

例如,在《世界神话传说》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笔者安排了2个课时进行导读推介,通过多元任务驱动学生感知整本书,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笔者先播放了电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九色鹿》《伊甸园》中的片段,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观看感受。在学生积极热切的交流中,笔者顺势引入《世界神话传说》,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神话,这些神话充满想象且历久弥新。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后,笔者进而指导学生观察封面插图、细读前言、浏览目录,从多方面感受世界神话的“奇”,初步感知神话传说的内涵。最后,笔者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神话人物故事,梳理其传奇经历,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简单表达对神话人物的认识。

笔者通过系列任务,让学生初步感受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知,调动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二、重视阅读推进,引领深度阅读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许多学生存在“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问题,无法长时间保持阅读热情,难以完整、准确地理解整本书的内涵。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设计了阅读推进课,指导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促使学生对主要角色、故事架构等进行深入分析,及时解决当前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阅读积蓄力量。

例如,为推进学生赏析、品读《西游记》这一经典著作,笔者以“品‘重复’之妙”为主题设计了阅读推进课,促使学生进行阶段性阅读,探析“重复”之妙。在课堂上,笔者先引导学生回顾“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情节,指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情节设计中的“重复”之妙。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具体说一说作者在哪些章节运用了“重复”。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明确了作者在用词、情节设计、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运用了“重复”的手法,更好地掌握了这一创作手法的作用。

通过阅读推进课,笔者对学生的阶段性阅读成果进行总结,并巧妙地从创作手法的角度启发学生对故事结构、人物塑造进行思考。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更为学生的后续阅读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提升了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

三、引导分享交流,启发阅读感悟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分享交流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阅读感悟,分享阅读经验,内化阅读所得。

例如,在《昆虫记》分享交流课上,笔者主要为学生设计了如下活动。

活动一:《昆虫记》这样读

笔者借助清单、照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阅读科普读物的有效方法,为以后的整本书阅读做好铺垫。学生的阅读方法也各有千秋,如有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进行阅读,有的学生带着问题读,有的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等等。

活动二:《昆虫记》“我”分享

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多维度理解阅读内容。笔者鼓励学生设计“昆虫名片”、进行昆虫视频配音,通过多种途径分享自己的阅读所得。如在“昆虫名片”设计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提取关键词准确介绍昆虫特征,而且将“昆虫名片”设计得新颖、有创意,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活动三:《昆虫记》“我”来谈

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两个讨论话题:1.这本书的哪些章节让你读了还想读?为什么?2.阅读过程中遇到了让你困惑不已的内容吗?学生根据话题分组讨论、交流观点、汇报分享,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加深对《昆虫记》的阅读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热情,为阅读更多的科普类书籍打下基础。

活动四:《昆虫记》“我”来荐

笔者要求学生根据阅读体验自主撰写“阅读推荐信”,从不同角度向他人推荐《昆虫记》,要求抓住重点,清晰表述推荐理由,做到重点突出、抒发真情实感。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把握书籍的主要内容,深化个人感悟。

在整本书阅读分享交流课上,笔者通过任务驱动,层层深入,促使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在分享交流中不仅理解了经典著作的内涵,也在碰撞中有了新的阅读收获,从而真切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深入研究、探索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在阅读中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