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教师和家长的视角同看教育
作者: 钟洪尧十多年前,我初上讲台。当时,虽然说我是师范院校毕业生,但基本上没有深入思考过教育的含义,更未曾想过教育的路径和价值,单凭着听过几节学校教师的课,就在自己班上给学生依葫芦画瓢。果不其然,一段时间之后,我渐渐觉得自己的教学水平实在乏善可陈,于是我买了一些教育经典书籍,其中就包含了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
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和卢梭的《爱弥儿》一向被誉为西方经典教育的两座丰碑,但当时的我,最迫切需要的是课堂教学手段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记得初读《教育漫话》时,我是挑着读的,对《教育漫话》第三部分的“智育”论述内容尤有兴趣。书中“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虽然我教的是高中生,但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要求我的学生在学习中要有适度幽默感和对知识的好奇心,事实上我也开始这样要求自己。多年下来,我似乎能窥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丝端倪——好奇心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适度幽默感则是学习生活的“调味剂”,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适度幽默感对学生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显著的作用。对此两项,无论我教什么班级都一以贯之,至今我仍深以为然。
现在,我既是一名高中教师,也是一名小学生的家长。闲暇,我一边陪着孩子学游泳、骑自行车、打乒乓球、学写字或者教孩子一点英语基础词汇,一边重新读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小孩学运动类的项目好像总是学得相对快一点,让我比较苦恼的是孩子的写字和英语却进步得非常缓慢。我猛然惊觉,《教育漫话》这本书,洛克就是按照体育、德育、智育的顺序论述的。小孩的学习兴致和顺序竟与《教育漫话》的描述惊人一致。作为一名已经不算年轻的教师,我深知不应该给“五育”(德、智、体、美、劳)排序,更不应认为“五育”有轻重缓急的培养节奏,其实最理想的状态是融会贯通、齐头并进。但从人的成长历程来看,任何人都是在身体得到基本的发展后,才有“德”和“智”的追求,从这个层面来说,洛克把体育放在首位,提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的论述,无疑是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实证的。近年来生命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毫无疑问,教育是面对人的事业,人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自然是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内容。所有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身体健康是人的健康之本,更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至于德育的问题,洛克认为,教育上难以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众所周知,德育是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德育往往又带有抽象化的意味,其难以用数据来细化和衡量的特性似乎又让教师和家长感到无从入手。《教育漫话》也传递出德育培养的一些操作技巧和关键环节,比如书中论述提及,教育者要极其重视培养儿童克制自己欲望的训练,反对溺爱和纵容,注重养成儿童的习惯,也从礼仪、奖励、荣誉感、人际交往、尊师重道等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阐述。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漫话》不仅适合教师阅读,同时也为初为人父母的家长们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育人指南。我想或许这就是这本经典著作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对智育的论述,从其历史渊源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其实更多是为了满足当时英国培养资产阶级贵族子弟的需要,也就是其正式确认并极力推崇的“绅士教育”。在智育的具体学科操作中,洛克单独谈了各科教学法的要点,这也是我十三年前第一次阅读《教育漫话》时所追逐的重要内容。比如,学习文字只能依靠阅读和谈话,不是零零星星死记一些作家就可以学得好的;一个人如果学会了什么事情,要想使他记住,要想鼓励他前进,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使他教给别人。这些建议完全可以启示和丰富现代的课堂教学,同时也可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尤其新高考改革以来,单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好文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没有足够的阅读量,考试连题目都读不完恐怕不是危言耸听。如何学会阅读?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让阅读者教会更多的“他人”。
事实上,《教育漫话》并不是约翰·洛克的代表作,但也并不妨碍我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同时也是一名教师从这本著作中获得大量的教益。而让我感受更深刻的是,经典著作不妨一读再读,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同样的作品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