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时代之风,履革新之路

作者: 王慧

乘时代之风,履革新之路0

“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在中华诗词之乡靖安,有一所百年老校——靖安县第一小学。学校始建于20世纪初期,由舒家私塾演变而来。百余年的积淀,为她的成长和创新增加了底气,也让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国最美书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中华诗教先进单位”等荣誉的加持,让她的教育名片更加闪亮,靖安县第一小学是如何保有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呢?

教研破冰,助推教改

自2013年以来,每学期开学后,学校第一个大型工作会,一定是教学教研工作会。这是靖安县第一小学的惯例,更是学校的规范。会上,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各项教学教研管理制度,让教师树立规范意识,规范教学教研行为,明确教学教研管理细节。

这些细节也会落实于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如教研处组织“备好一节课”主题教研活动,教研处会温馨提醒各学科教师在备课中应关注的原则、要求、形式、检查四个方面的细节;教研组以一节优质课为模板,引导教师分析好一节课的细节要点;教师以优秀的作业批改为范例,规范自己的批阅方式……如此细致的强调和指导,让制度有温情,让教师有暖意,常规工作的落实自然规范有效。

2022年是靖安县第一小学课改1.0的实施之年,学校通过开展教研破冰系列活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学校通过集体备课月、赋能提升月、教学观摩月、名师展示月、主题研讨月等子活动,实现全体教师“人人明课改,人人会课改”的目标;学校积极地开展新“同课异构,同伴互助”的“二同教研”活动。

“二同教研”,自2009年付学英校长提出后,到2023年,学校已经坚持了14年。学校不断对“二同教研”的内涵进行创新性拓展,最终形成多维异构,如同课同人异构、同课异人异构、同专题异年级异构等。参与主体从个体到集体,从同年级到各学科组,有点有面,既有纵向的深度,又有延展的广度;学校还积极打造学科样板课,借助学校磨课团队力量,打磨出有代表性、示范性、推广性的样板课,供全体教师学习。

搭建平台,助力教师成长

“‘欲强教师,先强教研’,教研在基础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大家都一致认为教研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教研还是常常被教师所忽视。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促进教学与教研双向并行,学校建立了师训、育才两大机制。”付学英校长介绍道。

一直以来,学校坚持大筑“一纵一横”名师打造计划平台。纵向上,建立校本骨干教师库,梯队培养。如2021年伊始,学校紧贴时代脉搏开展教研工作,先开展了骨干教师、双百教师的示范课活动。之后以“百年一小,书香献礼”为主题,开展了“百年党史助青年教师成长”系列活动,用时三个月,依次进行“百年党史,一起感悟”“百年辉煌,以声传扬”“向着美好,一起成长”三项逻辑严谨的书香分享活动,让青年教师学党史、悟思想、练本领、强实践。横向上,学校推行“认领不认龄”特色师徒结对制度,成立磨课团队,打造青蓝精品工程。

学校将党员教师和骨干教师组成“双导师”,“双导师”与青年教师结对,从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育人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发挥党员教师、特级教师、名班主任、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同时重点加强课题研究,不断吸纳新教师,鼓励新教师加入科研团队,壮大科研力量。为营造高质量的研修生态,学校组建了教师研习共同体,由有特长的党员教师领衔,营造研修圈,打造了墨池社、诵读吧、书写自习室等,形成“导修—自修—展示”的卷入式校本研修路径。

此外,学校还积极搭建“请进来,走出去”大平台,助力提升课堂效能。如江西省小学语文教研员徐承芸、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宋运来、宜春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邬晓玲等先后到学校指导教学工作,专家的指导“致广大而尽精微”,既有宏观把控,又有细节分析,为教师的发展厘清了思路,助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维管理,提质增效

大手笔搭好成长平台的同时,在管理上,学校也从未放松。学校围绕“双减”政策、新课标,从教学常规管理、校本课程管理、课堂管理、磨课团队管理四个方面着手,通过抓实“管理”努力提高教研质量。

教学常规管理抓得好、抓得实,学校的教学工作就成功了一大半。靖安县第一小学结合“双减”政策,从作业管理入手,积极推进作业改革,重点研究作业类型、作业功能和作业内容。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作业设计能力培训,开展优化作业主题研讨,举行作业设计大赛。学校印发了《靖安一小每日作业清单》,分层作业与特色作业相结合,一、二年级可从10类非书面特色作业自选菜单中任选作业,如阅读类、劳技类、艺术类、运动类、亲情类、益智类等;三至六年级设置基础作业及拓展作业,真正做到“放学不放任,减时不减质”。

在校本课程管理方面,学校探索“诗化校园”之路并坚持至今已有近20年。以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为代表的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的瑰宝。靖安县第一小学以培养兴趣为切入点,以积累背诵为侧重点,以诗育、美育为生长点,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诗化校园”特色办学之路,开发了符合地方特色、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人人荐·日日见”国学美读校本课程。

“经典诗词语言精练,只有反复咏唱,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为此,我们学校在各年级每周都开设了一节经典诵读课,以《人人荐·日日见》国学美读校本教材为内容。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知其意、会其神、悟其美’,让学生对古诗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分管教学的张丽副校长介绍道。

“人人荐·日日见”国学美读校本课程以经典诗词为主题和中心,分三个年段开展。低年级以童诗和《弟子规》为内容;中年级以古诗和《三字经》《千字文》为内容;高年级以词曲和美文为内容,开设诗词园、蒙学馆、实践厅、收获园、童诗一角、经典天地、美文润心等学习板块。学校主要通过诵读积累、课堂教学、综合实践三个有机融合的模块推进课程教学。如为让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学校编印了经典积累活动用本,供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使用。学生可以抄写一些名诗佳句,也可以将自己创作的诗词作品、童谣习作写在活动用本上。四年级的学生梁俏俏在参加游况钟园林活动时,看到许多外地游客到靖安来旅游,不禁写下这样的诗句:“公园真热闹,外地客人稠。若是况公在,定携后代游。”

在课堂管理方面,学校实行“三蹲两沉一巡”制度,校长每天至少巡查一轮,校级领导每天至少“下蹲”年级组30分钟,教研组长每天至少“沉入”班级随机抽查两次。考评结果与教师师德考核、评优评先挂钩,做到每周一通报、每月一小结,有效杜绝了教师占“课”现象的发生。在磨课团队管理方面,学校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组建磨课团队,一课“两上三研”,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靖安县第一小学积极走“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的道路,深化以“共同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研的先导功能。靖安县第一小学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学科课堂教学为基地、学校管理为抓手,促进学校教科研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让师生在共识、共享、共建、共创、共进中实现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