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途径

作者: 刘小红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途径0

“双减”政策的颁布,标志着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课题就直接摆在了广大教师面前,这就需要教师提高作业质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实现“减负增效”。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使数学作业设计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教学中,我们从短周期作业入手,进行了多样化的作业设计,助力“双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浸润文化,让数学作业更有厚度

教材是学校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让数学文化走进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习数学,使学生真切感受文化渲染,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感受数学文化在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作业承载育人功能,把“数学阅读”“数学史”“数学家故事”等数学文化融入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体会数学思想方法,领会古人智慧结晶,让数学作业更有厚度。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测量”这一单元时,笔者设计了让学生阅读数学绘本《国王的新衣有多长》和探索数学史的作业,拓宽了学生的数学视野(如图1)。

1.同学们,世间万物都是有长度的。你们见过哪些非常短的物品,有多短呢?又知道哪些特别长的物品,有多长呢?到生活中找一找吧。

2.有一本数学绘本,你们一定非常喜欢,书的名字叫《国王的新衣有多长》。这本书和我们要寻找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找来和爸爸妈妈共同读一读吧!

3.你们知道古人是如何记录长度的吗?去网络上找一找吧!

该项作业让学生经历质疑—寻找—发现的过程,学生不仅感受了数学文化的深厚底蕴,还培养了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获得了数学文化的浸润。

二、贴近生活,让数学作业更有宽度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绘。生活化的作业为课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学生提供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设了条件。设计数学作业时融入生活的影子,可以增加学生的数学体验,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为了让学生在学会使用24时计时法描述时刻、记录时间,同时感受身边人工作的不容易,传承尊重劳动者的传统美德,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生活作业。

请同学们调查身边不同职业人员,用24时计时法计算他们一天的工作时长,并完成表格(如表1)。

该项作业通过调查、记录身边不同职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及休息情况,熟练利用“年、月、日”相关知识计算其一天工作总时长,既能让学生体会劳动者的工作艰辛,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做数学,在做中发现与感悟,在做中探索与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进而形成“生活—数学—生活”的学习闭环。

三、多感协同,让数学作业更有广度

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快乐地学习数学,教师可设计丰富多彩、覆盖面广、不拘一格的综合性作业,以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使学生自主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正方体的展开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作业。

1.图2中的哪个图形沿虚线折叠能围成正方体( ),动手试一试。

2.想一想:怎样连接的6个小正方形一定能围成正方体呢?先画出图形的草图,再把它剪下来和大家一起将其拼成一个正方体,配上语言说明,录制讲解视频。

该项作业通过找、折、画、剪、说、议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多个角度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让数学作业更有广度。

四、分层设计,让数学作业更有坡度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作业设计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讲究坡度,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要设计分层作业,既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吃得饱”,又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吃得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例如,笔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不同,将作业设计成“我会做、我能行、我挑战”三个层次,其中“我会做”偏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与积累,“我能行”偏重于变式练习,“我挑战”偏重于综合运用。实行弹性布置作业策略,学生按能力自主选择,完成一个或两个层次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收获成功。针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中的“解决问题”,笔者设计了如下分层作业(如图3)。

[甄别要领:

在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正方形和圆的面积之比是4∶π,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圆和正方形的面积之比是π∶2。]

[方法提炼:

“外圆内方”图形,可以把里面的正方形看成两个三角形,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圆的半径和直径,故里面正方形的面积为2r2。]

五、注重探究,让数学作业更有深度

教师设计探究作业时应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为载体,采用画数学、说数学、做数学等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显性化,思维结果深刻化。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尝试探究开放性的问题,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积累活动经验,促进思维进阶。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时,笔者设计了探寻“黄金比”之美的探究作业(如表2)。

1.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芭蕾舞演员为什么要踮起脚尖来跳舞吗?当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时,下半身与身高的比接近“黄金比”,关于“黄金比”你们想了解什么?生活中真有这样神奇的比吗?还有哪些地方有“黄金比”呢?

(2)动手操作: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和调查的有关数据,按照图6中的操作提示,量出有关数据,然后算出它们的比(结果保留三位小数),填写活动记录单,小组合作完成。

(3)讨论:你们通过测量与计算,发现了什么?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围绕提出的问题,交流各自的想法,确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使用工具,动手操作并记录相关数据,让学习过程自主有效、学习结果个性多元。

六、增加趣味,让数学作业更有温度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作业设计可增加趣味性。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教师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活动巧妙联系起来,通过新颖的方法、创造性的内容、多样化的参与方式体现数学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形式的丰富多彩,感受作业的乐趣,让作业更有温度。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方中圆”时,笔者设计了“光盘穿越术”的作业如图7所示,在A4纸的中间剪一个正方形洞,如何在不破坏纸的情况下,将一张直径为10 cm的光盘(光盘的厚度忽略不计)顺利穿越纸上的正方形洞,这个正方形洞的边长最小可以是多少cm?

该项作业改变了传统作业的关注点,学生自发地审视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充分享受作业完成过程中的趣味和快乐。

总之,通过优化作业设计,可以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在快乐的玩耍中学习数学、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素养得到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胡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