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作者: 陈燕蓉

教学情境主要指教师按照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有目的、有计划、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创设出的教学环境。情境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具有显著的教学价值与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是数学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课前导入环节十分重要,教师借助短短几分钟的课堂导入的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够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要创设生活化情境,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探寻其中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因素,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探究与学习。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当下比较流行的“植物大战僵尸”游戏图片呈现给学生,然后以此作为课前导入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们玩过这个游戏吗?了解植物布阵方式吗?然后教师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现实生活中到处能看到数学的身影,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想要实现生活化教学,教师就要创设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知识,并通过不断实践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各种物品的包装袋,仔细观察并记录下它们的重量。在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与观察情况,展开交流互动,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在观察方便面袋子时,学生发现包装上印着总重量70克,面饼65克,由此可见其中调料包的重量就是5克。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学生不仅了解了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还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

二、创设问题化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主要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基础,循序渐进地引入问题,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要体现出一定的深度,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逐步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教师以直角三角形作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和三个角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分析与思考中发现,三角形的角和边存在某种关联,只有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不断思考,加深了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对三角形知识的掌握程度。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发挥其启迪和强化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思考性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何车轮的车轴装在圆心位置,如果车轴没有按照圆心行驶,会发生哪些情况。这一思考性问题的提出,使得学生对圆的认识更加深刻,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不断思考,发现圆的周长与半径之间存在关联性,发展了数学思维。

三、创设活动化情境,促进学生数学理解

思维与动作具有紧密联系,缺少动作的思维将变得生硬呆板。因此,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的活动化情境。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逻辑性,由此决定学生不仅要在“思”中学习,还要不断尝试去“做”,从而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实践活动情境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和点拨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突显趣味性和新颖性,展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活动化教学情境,以此不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动物运动会”活动化教学情境,组织动物参加骑车比赛活动,让学生猜想谁能获得第一。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小动物,然后滚动着轮胎开始前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展开活动,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何轮胎的形状是圆的,而不是三角形、正方形呢?学生对这种实践类问题十分感兴趣,会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展开思考与探究。

操作类情境是活动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建立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之间的联系,就要展开动手操作,将其融入活动化情境中,将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操作类活动情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四边形”教学中,教师给每名学生发放一个信封,信封里面是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将其进行分类,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对四边形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发现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另外,在操作类活动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相应学习任务。

四、创设故事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学习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由于学生对故事十分喜爱,往往会被故事中的情节所吸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故事为学生营造故事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学习充满趣味性的数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在新课伊始,教师可以创编“小猴子分蛋糕”的童话故事,强化学生对分数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准备好一个圆形图纸,让学生将图纸分成4份、8份、12份之后,再拿走其中的3份、6份、9份,然后让学生展开比较与分析。在故事教学情境中,学生围绕故事内容展开实践操作,切身感受分数的性质和特点,实现这一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呈现,让学生在满足内心需求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干县金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