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班主任视角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梅承慧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发展都受到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来抓。本文从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出发,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全面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提出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旨在为学生打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关键词:班主任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学业压力、家庭环境、社交关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许多小学生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不及时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就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教育工作,与学生关系紧密,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班主任的角度出发,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行的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现在很多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呈现出散漫和随意的特点,不仅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也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方案。这就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等科学性不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利。

第二,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许多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现有班主任队伍中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也没有相关的心理干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面对特殊心理案例时,班主任投入大量热情和精力,却收效甚微,甚至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第三,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建立一套能够长期监测教育效果的,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然而,目前许多小学缺乏这样的评估机制,既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也无法对教育效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

第四,与家庭、社会缺乏有效配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社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然而,不少家庭不够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的“缺位”,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同时,学校对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开发也不够,心理健康教育浮于表面,无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合作的教育合力。

二、班主任视角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抓住学生心理需求,提升班主任的教育能力

通过分析不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可以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只有坚持客观性和全面性原则,才能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班主任必须在班级日常教学与管理的各个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减少家庭和社会等外部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其次,班主任要着重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认知变化,科学判断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并从细微处着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最后,班主任应把握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引导,发挥班主任工作的引领作用。

(二)发挥榜样教育作用,做好心理健康干预

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榜样是推动个人开展实践学习的重要动力,能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判断产生正面影响。首先,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合理应用榜样教学法,在班级中树立积极学习的榜样,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原则设计实践活动,有效干预和引导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其次,班主任应坚持多元化的原则,既可以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榜样人物,还可以将教材人物作为榜样。在选择榜样人物时,要注重学生的想法,丰富榜样人物的类型,避免榜样人物与学生距离过远,无法发挥榜样人物的带动作用。最后,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并通过观察和询问等多种方式渗透心理指导,让学生能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情绪,缓解自己的压力。此外,班主任还应积极倾听学生的表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向学生分享身边正能量的故事,提升学生的自我调适和应变能力。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

基于素质教育背景,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更加多样,职责更加全面。在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发挥着主导作用。相较于学科教师,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更加密切,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更加了解。为了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实效,打造对学生个体更加友好的班集体环境,班主任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各项管理工作。

第一,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握学生心理动态,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心理健康讲座,为学生科普心理健康知识,促使学生掌握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的方法;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建立心理档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二,努力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归属感。班主任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班主任要及时纠正和引导班级中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心灵成长

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要,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关注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社交方法,形成更加健康的人际交往意识,让学生敞开心扉,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第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亲密互信关系。为了给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班主任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增进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在与学生增进了解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开展人际关系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班主任可以组织人际关系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规则,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让学生学会正确应对社交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社交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感认知和管理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人际交往中的挑战和挫折。

第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就一定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为此,一方面,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家长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理性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孩子优秀的人格品质;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情感、兴趣,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综上所述,为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班主任应加强对学生心理情况的认识,尝试运用不同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预防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娟.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探讨: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23,(4):22-24.

[2]陈晓雪,徐静.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J].家长,2021,(22):81-82.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