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提升网络思政的育人价值
作者: 曾华斌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应搭建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中学思政课教研交流平台,将传统教研与现代新媒体信息技术相融合,一方面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互动学习、交流便利的技术优势,宣传展示思政教育教研成果,促进学科发展和教师的成长;另一方面提高思政教师的网络育人能力,利用互联网平台传播党和国家的“好声音”,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添砖加瓦”。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 思政课 教育教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当前,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对网络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因此,教师应主动出击,强化网络育人意识,以微信公众号搭建思政教研平台,提升网络育人的功能,做好互联网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研究、策划、实施、管理等,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时代化、个性化水平,推进思政课的守正创新。当前中学思政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中学思政课教师的备课质量不高
一是校内备课流于形式。教师的教研活动往往在年级备课组或学校教研组等小范围内进行,难以接触到更高水平的教研资源,有些学校存在集体备课流于形式,重数量而忽视质量,备课质量不高的问题。
二是现有平台成本较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数教师具备从网络平台寻找资源、自主备课的意识,但囿于平台的限制,需要下载专门的应用程序,存在技术难度大、学习成本高等问题,这给教师的教研增加了额外负担。
三是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不足。随着全国各地一体机的普及,以课件为代表的教学资源的使用已成为教学的常态,但现有的教学备课平台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实际可用的资源很少,教师为找到合适、优质的资源,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检索。同时,一些课程资源重复率高,内容陈旧,无新的补充,导致课程资源的质量大打折扣,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教师的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而基于微信公众号搭建教研平台,可以精准解决教师备课中的“痛点与难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是教师自身经验的限制。虽然刚入职的年轻教师思想前卫、理念先进,接受新事物较快,但是缺乏教学经验,需要时刻“充电”。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存在思想保守、缺乏创新精神、教学较为“古板”等问题,需要平台促进其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二)学生思政教育情况复杂
当前,青少年与网络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丰富的学习平台,学生能够通过个人社交账号在相关平台进行学习、巩固与拓展,而微信公众号可以作为学生网络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三观”尚未成熟的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心理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化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一个平台进行学情交流,用新视角、新方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破“五唯”,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让教师回归教育教研初心,而“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五唯”现象成为制约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障碍。在网络世界,吸引同行的不再是“帽子”“头衔”“职称”,而是优质的教研内容,这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获得更多的机会、关注和认可,能提高其专业素质。
二、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思政教育的价值
(一)渠道创新
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与新战场。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在课堂上传播“好声音”,而应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舆论引导,而微信公众号正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发挥专业优势,运用学科知识,结合党的方针政策,对各类时政热点进行专业化解读,让党的声音成为互联网上的“最强音”。比如,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之后,笔者以学科优势,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大内容,宣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再如,在“全国两会”期间,笔者以思政学科视角解读“全国两会”内容,第一时间宣传党和国家的最新方针与政策。
(二)模式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教育内容,能实现“互动式”学习和“分享式”传播,为网上思政教育注入“活水”。同时,开展“云端”授课,能突破时空限制,扩展教育渠道,做深、做细、做实“互联网+思政”理论传播,守住网络思政“主阵地”,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比如,在教学中,笔者将最新时政新闻、教学热点与内容深度融合,设计制作成原创的思政课教学课件,一方面在网络上发挥了自身的专业所长,构建了集合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大思政体系”,实现了在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协同育人;另一方面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机制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搭建教研平台,成立教研团队,展示教研成果,推行激励机制,促进思政教师的成长。比如,笔者通过团队教研的方式,制作教学课件,并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图文展示,在朋友圈与教师群里分享转发。用户在阅读完教学课件后,要想获取课件源文件,可以通过转发朋友圈的方式获得,这样不仅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还扩大了平台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如果用户想直接获取课件源文件,可以通过点赞或者通过学习资源网站付费下载,给予创作者一定的物质激励,能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此外,学校组织教师开展PPT技术培训课程,不仅能形成线上与线下优质资源汇聚的新局面,还为教师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微信公众号平台是教师展示自我,分享教研成果的最佳舞台。因此,教师应通过微信公众号展示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应积极关注教育教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了解最新的教学方法,并应用到教学之中;应充分发挥学校网络育人阵地的功能,探索新时代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机制、新模式,提升学校的网络育人质量;应进一步丰富网络思政课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云思政”的教育优势,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法治思想和生态保护等有机融入网络育人之中,使学生能够及时、便捷地对网络思政课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陈雅茹.“双主体、三维度、数字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J].公关世界,2024,(19):139-141.
[2]夏子辉,夏瑞林.中学思政课实施主题教育课程的教学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31):39-41.
[3]杨文斌.大思政课导向下初中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J].新智慧,2024,(17):54-56.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二中学)
本文系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重点课题“赋能思政教研,服务学生成长: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中学思政课教研平台开发与实践探究”(课题编号:FZZZZD2023-08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