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活动化教学,建构高效物理课堂
作者: 李栋春摘 要:物理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关键课程,以研究一些常见的自然物理现象为主,包括声、光、力、简单机械与电学等方面,可谓内容丰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在初中物理学习中会遇到不少障碍与疑难点,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不少教师都在巧用活动化教学建构高效课堂,且效果不错。本文据此展开探讨,并分享部分个人建议。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 初中物理 高效课堂
活动化教学作为新式教学方法之一,通常指的是教师结合具体教学要求,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学习情境,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设计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凭借个人能力参与到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巧用活动化教学,带领学生通过听觉、视觉与触觉等,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显著提升教学效率,从而建构高效物理课堂。
一、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一)善于运用生活素材,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尤其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学内容都与生活有所关联,研究的是既基础、又常见的物理现象。为建构高效物理课堂,教师首先应该善于运用生活素材,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事先准备好生活中比较常见或常用的材料,利用这些素材把新授的物理知识给呈现出来,带给学生一定的熟悉感与亲切感,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做好铺垫。
例如,在进行“光的折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生活素材设计一个有趣的“刺鱼”活动:准备一个杯子,里面装入适量的清水,把几条小鱼模型用5厘米长的细线系在小石头上,让小鱼处于水中较深的位置,接着随机邀请学生走上讲台,用饭叉迅速刺向小鱼,刺到小鱼就是成功,刺不到就是失败;然后,向失败的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刺的时候是否对准小鱼?为什么无法刺到小鱼呢?随后因势利导,指出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从而顺利揭示课题,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使学生主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二)积极开展生活教学,拓展学习空间
在建构高效初中物理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把一些生活素材带到课堂上,也可以直接带领学生来到生活中,使得学习场所不再仅限于教室,而是同生活接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将课堂转移至教室之外,开展生活化教学,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物理知识,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与体验了解、探究物理原理,学习效率变得更高。
例如,在进行“物体的颜色”教学时,本节课需要学习光的色散现象,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肥皂水、铁丝、植物油、水杯、玻璃板与三棱镜等器材,直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开展学习活动,并询问学生:你们可以感到阳光照射在身上时产生的温暖感觉吗?从而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所学内容与光有关。接着,教师可以提问:雨后的彩虹看起来很美丽,大家有什么方法能够使美丽的彩虹在晴天出现?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器材,想方设法造出“彩虹”,如使用铁丝制成一个小圆圈,在上面蘸取适量的肥皂水,小圆圈上面会出现一层薄膜,而薄膜在阳光照射下会出现“彩虹”;将植物油滴在玻璃板上可以观察到“彩虹”;往水杯中注入清水,放在阳光下能够看到“彩虹”;将三棱镜放在阳光下可以看到“彩虹”,等等。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操作方法进行简单评价和肯定,使学生在室外活动中认识光的色散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学会解决物理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下,核心素养受到重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巧用生活化案例,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带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分析与处理一些现实问题,使学生通过活动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例如,在教学“噪声与环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生活中优美的声音,如鸟叫、琴声等;再播放一段生活中嘈杂的声音,如机器轰鸣、公共场所嘈杂的人声等。接着,教师可以提问:优美的声音让人心情愉悦,嘈杂的声音令人心烦意乱,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对人有无危害?如何才能有效防止声音的产生?并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分别基于物理角度与环保角度找出噪声的概念,促使学生自由讨论身边出现的噪声,让他们意识到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与休息的声音就是噪声。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噪声的等级与危害,引出“如何防治噪声”的问题,让学生从噪声的源头、声音传播过程与人耳处三个环节展开思考,结合活动内容及生活经验,归纳一些控制噪声的方法。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调查学校周围存在哪些噪声,以及该采取什么合理措施来解决噪声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一)教师做好演示工作,调动学生自学热情
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涵盖基础的理论知识,还涉及大量的实验,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共同构建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实验是学习、研究与探索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巧用活动化教学来建构高效物理课堂,做好实验演示工作,利用直观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学习需求。
以“二力平衡”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将黑板擦放在手掌上,托起来保持不动,接着提问:黑板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两个力,分别为黑板擦的重力与手对它的支持力。然后,教师可以用一根细线将黑板擦系住,绑在一个钉在墙面的钉子上,并提问:这时黑板擦的受力情况是怎样的?学生指出,仍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分别是黑板擦的重力与细线对它的拉力,因此黑板擦处于静止状态。接下来,教师可以播放一辆小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视频,提出问题:小汽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学生思考、分析后,回答:四个力,分别为小汽车的重力与地面对小汽车的支持力、小汽车向前运动的牵引力与地面对小汽车的摩擦力。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这几对力存在什么共同点?学生思考以后总结得出,这几对力方向相反、大小一样,均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从而初步认识“二力平衡”。
(二)制造更多自学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知识难度都不是特别大,一般情况下,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学习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探究能力。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活动化教学中,可以围绕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自学的机会,做好导学工作,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和研究物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
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导入课题:大家知道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那么,空气同样受到重力的影响,也会流动,你们推理一下,大气是否也存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并要求学生利用一些现象或小实验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证明,鼓励学生自由猜想与设计实验。例如,用抽气筒将塑料瓶中的空气抽出来,瓶子会变瘪;往一个玻璃杯中装满清水,将一个硬纸片盖上去,倒置过来后硬纸片不会掉下来;将一个大试管中装满清水,用小试管插入且倒置过来,水会自动从缝隙中流动,且小试管往上运动;将注射器倒置后在其下端挂上钩码,二者相互平衡,钩码不会下落;将两个胶皮小碗紧紧地挤压在一起,很难将它们分开,等等。通过这些小实验,学生体会到大气压强的确存在。最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结合刚才的小实验,分析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让学生的物理探究过程更加完整。
(三)引入小组合作模式,提升自主探究效率
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疑点或难点,假如不帮助他们扫除这些障碍,就会影响后续教学的顺利推进,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信的建立。这时,初中物理教师在活动化教学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围绕疑难点在小组内一起思考、分析和探讨,相互交流想法与见解,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提升自主探究的效率。
例如,在“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中,教材中有关于冰块的熔化及凝固的实验,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难点则是将得到的实验数据呈现在坐标上面,探寻熔化与凝固的基本规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班内学生划分为若干个4人左右的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小型冰箱,要求他们在小组内合作做实验,探究冰块的熔化与凝固过程。接着,在具体的实验环节,学生将会遇到不少问题,如“怎么将温度计放到冰箱里面?”“每读一次冰的温度,时间间隔多久?”“操作熔化实验时,如果让冰块自然熔化比较耗费时间,用酒精灯加热时,温度计的读数会忽高忽低,该怎么办?”“根据收集的数据在坐标中画图,画出的图像同预期结果存在较大差距,原因是什么?”等。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这些问题,并提出各自的见解,使学生通过处理问题顺利完成实验,深入理解熔化与凝固的相关知识。
(四)即兴设计活动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常来说,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按照之前既定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流程的。不过,在实际上课时,总是会遇到一些“意外”,也就是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当遇到此类情形时,教师不能慌乱,而应巧用这些“意外”设计教学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预设之外的情况时,可以顺从学生的意见,即兴进行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积极表述个人看法,从而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实施“透镜”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窗台上使用一个放大镜来照射一张白纸,目的是让他们得到一个小亮斑,且烧出一个小洞。这个时候,有的学生会联想到夏天穿黑色衣服时感到特别热,因此“突发奇想”,使用黑色墨水将白纸染成黑色,调整好放大镜的角度与位置以后,让太阳光在黑色纸上形成一个小亮斑。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即兴设计提出问题:白纸上为什么会被烧出一个小洞?将白纸染成黑色以后,为什么小洞出现的速度会更快?这里面蕴含着什么道理?从而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学生指出,光线由7种颜色组成,一个物体在肉眼中是什么颜色,这个物体就反射什么颜色;黑色物体会将光线全部吸收,一点都不反射回来,因此加热速度会更快。
(五)把握课堂教学契机,实时开设活动
要想通过活动化教学建构高效物理课堂,教师就应具备一双善于发现教学机遇的眼睛,主动创造活动化教学的机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契机,实时开设活动,为学生带来更多参与活动化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形形色色的活动中全身心探索物理现象的神奇与奥秘。
例如,在开展“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设计导入语:导线的内部是金属线,外面则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大家知道原因是什么吗?学生根据经验,能够得出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不一样。接着,教师拿出盐水、橡皮、木棍、铁丝等物品,向学生提问: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及生活常识加以判断。学生会想到用实验的方式进行验证,利用电源、开关、小灯泡、电流表和有缺口的导线,按照串联电路的方式进行连接,将以上物品分别放入导线缺口处,成为一个完整的电路,再闭合开关,观察小灯泡的明暗情况与电流表上面的示数变化,使学生通过实验判断出盐水、铁丝容易导电,是导体;橡皮、木棍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如此一来,在活动化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就能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由此点燃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大力引入活动化教学,积极搭建丰富多样的活动化教学平台,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学习,全身心地融入课堂活动中,最终达成构建高效物理课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诸雨.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路径探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23):58-59.
[2]姚继梅.初中物理“活动引领、问题导学”模式的应用探究[J].考试周刊,2021,(56):143-144.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泽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