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地理学业质量的教学实践

作者: 杨发志

摘   要:初中地理学业质量反映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阶段性学习成就。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素养立意”是提升初中地理学业质量的指向,“结构立根”是提升初中地理学业质量的具体措施,“评价立人”是提升初中地理学业质量的关键。初中地理学业质量的提升,能让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要求”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初中地理 学业质量 质量提升

初中地理学业质量是指学生在完成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初中地理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区域,二是认识地球。具体而言,地理教学主要包括认识中国、认识世界、地球的表层、宇宙环境以及运动、区域地理五个主题。教师要深入研究初中地理学业内容,努力研究提升学生地理学业质量的措施、策略等。教师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初中地理学业质量,也要深入地理知识的局部、细节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充分发挥初中地理的育人功能,彰显初中地理的育人价值。

一、“素养立意”:提升地理学业质量的指向

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地理学习,从而让学生明晰、把握、确定地理学习的方向、内容、重点、难点等,推动地理学科教学改革,让地理学科教学向课程改革的“深水区”迈进。实践证明,“素养立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如果教师以知识立意,就会窄化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育人价值,让学生的地理学习异化为“记忆”;如果教师以考试立意,那么教学就会偏重于解题技巧。而如果教师以核心素养立意,就能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应用能力。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主题、内容框架。教师可以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顺序,来引导学生展开地理学习。作为教师,我们要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基于学业要求,设定评价标准,从而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进行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和实效性的评价。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从核心素养着眼,将学生的地理学业目标具体化、前置化,让每一个板块内容的学业目标变得更加清晰。教师要通过“素养立意”,做到“心中有标”“心中有地”“心中有理”,要让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师设计、组织地理教学的依据、参照。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业质量作为教学评价标准,驱动地理教学研究,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结构立根”:提升地理学业质量的具体措施

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课程内容不是分散、孤立的,而是一个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的整体。在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是以板块的形式呈现的。例如,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教材内容主要是“中国地理”,包括“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主要产业”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具有结构性的策略、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地理学习。“结构立根”作为地理教学的具体措施,能帮助学生有效巩固地理知识,让学生的地理认知具有结构性。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秉持地理学科的“大概念”“高观点”等,设计、研发地理学科的“大任务”“大问题”,推动学生的地理学习。

以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居民与文化”“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这一板块的内容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厘清教学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的哪一部分,再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组织学生开展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项目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传统居民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帮助学生提炼教材内容背后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能促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在引导学生学习每一个地理知识点时,教师要融入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地理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化认知,即“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例如,在教学世界地理的相关知识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的相关资料,来描述某大洲的地理位置,并依据大洲位置特点判断大洲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空间分布概况;同时,学生要能简要归纳某大洲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地理特征。有了具有结构性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地理认知就能更加清晰。实践证明,结构化的地理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积极迁移、应用,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效率,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在“结构立根”的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地理学科的功能、用途,更要关注地理学科蕴含的核心素养,在地理学科结构化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大概念”“大思想”等,努力让学生理解生活现象背后的地理要素,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力”“区域认知力”“地理实践力”等。

三、评价立人:提升地理学业质量的关键

在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展开多样化的学业质量考查。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校内外运用地理知识、工具等,通过观察、实践、调查等活动,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评价的导向、调节、促进作用。

初中地理学业质量的考查,应当是具有情境性、生活性、应用性的考查。教师要通过有效考查,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策略、路径等。在初中地理学业质量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结果性评价,而且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不仅要注重评价目标的制定,而且要注重评价方法的选择、使用,以及对评价结果的解释等。教学评价要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充分体现“素养立意”“结构立根”,把握学科内容、情境、任务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教学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看“教材的插图上有哪些重要的等温线”,引导学生研讨这些等温线的分布特点,以及总结气温分布规律等。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调查本地的气温特点和降水特点。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从学业质量目标出发,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真正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遵循“教学评一体化”原则,从地理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内容出发,围绕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地理教学的备课、实践、评价。教师要“以素养立意”“以结构立根”“以评价立人”,让学生展开丰富、多样的地理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推动初中地理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从而让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要求”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边玉芳,林志红.增值评价:一种绿色升学率理念下的学校评价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18.

[2]聂世俊,方元,王民.基于学习进阶的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衔接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4):63-67.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基于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分析的初中地理学业质量提升的区域实践研究”(编号:2021JY14-CSFX-L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