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德育策略

作者: 陈苏哲

摘   要: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教育目标,教师要明确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内涵,完善德育体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德育 小学教育 实践活动

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而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优化德育工作,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要不断自省,把握当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与突出问题,明确大致的优化方向;要通过对教育形式、环境、内容的创新,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

一、构建教育体系,明确德育方向

(一)联动多元主体,完善德育体系

德育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在教学中,教师要想编织一张完整的、符合教育需求的“教育网”,不仅要考虑“应该向学生传递什么样的知识”“创建什么样的活动”,还要充分考虑教育场景的特点。家庭教育作为德育重要的一环,既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能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思考方式。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心理诉求,教师应设计丰富的家校联动渠道,针对学生每周的学习进度、遇到的问题,通过社交软件进行学情反馈。由于学校、家庭属于不同的教育场景,具有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因此,教师应记录下学生的不同表现,形成个性化、动态化的学情档案。一般来说,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存在的问题亦有所不同。针对具有共性的问题,教师可以统一设计实践活动,并输出德育要素。比如,大部分学生在做作业时,存在拖延的现象。在点评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从学科的角度点评作业的完成度,还要从“完成时间”的角度设计实践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拼图的方式记录“完成所有科目作业的时间”“休息的时间”“游戏的时间”。接着,笔者公布科学的休息时长,并要求学生思考:自己的休息时间是否符合科学标准?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德育的主体不再是教师。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明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差异与特点,又要从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出发,通过家庭与学校的互动,促进学生对健康的认知。

(二)更新教育理念,注重以身作则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习惯从“应试”的角度向学生传递德育知识,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虽然小学生的年龄小,但是他们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与模仿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引导。

比如,适逢班级大扫除,笔者将规划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以图片、文字的方式展示“大扫除清单”。在此过程中,让班委会成员调查学生的劳动能力,匹配相应的清扫任务。从后续的反馈来看,第一次的清扫任务存在“空白”,即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一些难度较大且较脏的任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既重新安排清扫任务,又将自己纳入清扫人员,以合作的方式完成“此前很少有人参与的劳动任务”。笔者在大扫除完成后向学生提问:“从劳动任务中,你学到了什么?”学生都能立足自己的经验,进行分享。比如,班委会成员意识到自己作为班干部,要主动完成其他学生不愿意完成的任务。

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学生的“参照标”,应重视自己的引导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考方式,通过多方面的引导,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提升教育能力,扩大德育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能力决定了德育的质量与效率。为了增强德育的效果,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应借助多种渠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一是利用好校园文化,从办校理念中明确教育目标与教育方向;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不断进行自我充电,更新教育知识。

比如,在每个星期日,笔者都会制作一张有关时事热点的电子表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将先进人物与德育活动相结合。如适逢奥运会,笔者以奥运冠军为事例,阐述他们的拼搏精神,通过多元、真实的故事,创设故事情境,渗透其中的德育要素。(2)将传统节日与德育活动相结合。如针对劳动节,笔者既总结诸多“优秀劳动者”的事例,又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收集与劳动相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深入体会劳动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教师的“充电”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如可以在课余时间,学会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站、手机APP等平台,记录知识的“新内涵”,摸索、思考、探讨教育的“新方向”“新方法”。

二、细化德育,提升德育效率

(一)重视情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知识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明确学科重点,从情感的角度形成正确、积极的体会;应借助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将情感感知转化为理性思考,不仅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要素,还以情感渗透的形式输出德育内容。

比如,在每个星期五,笔者都会组织一场主题班会。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分享、反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虽然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但是他们存在具有共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设计主题为“学习大作战”的班会,根据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问题树”,贴上诸多代表着“学习问题”的便利贴。其次,让学生从互评的角度,撕下便利贴,讨论解决方法。最后,从生活的角度,点评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借助高效的“生生”互动,让学生逐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升面对困难的“抗压能力”。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将德育与“智育”相融合,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既能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在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

(二)培养民族自信

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爱国思想、民族情感的重要性。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可以设计以下活动:(1)结合校园文化,组织多元活动。(2)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将时事热点融入活动背景。(3)优化实践活动形式,将演讲、调查、竞赛等融入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从实践、资料查询、浏览中理解爱国情怀,明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

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笔者设计了一个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根据活动要求,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参观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解各个时期的革命先烈,了解他们真实的事例。“从革命先烈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具体的历史故事,要求学生以“故事会”的形式进行分享。考虑到后续的分享效率,笔者融入竞赛元素,让学生从故事情节、人文精神等多个方面阐述、分析革命先烈身上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家国情怀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既隐藏在特定的节日与活动之中,又隐藏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元的活动,既能让学生从理论层面明晰家国情怀的内涵,又能从实践的角度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

三、紧扣时代发展,赋予德育新内涵

(一)基于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学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智育”课堂,还被应用于德育。相比于传统的德育渗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德育具有更强的“生活属性”。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他看来,生活与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还原生活场景,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结合真实、生动且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景,让学生既能认识到自己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宝贵的精神品质。

比如,针对“光盘行动”这个话题,笔者及时了解学生的“光盘情况”,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存在浪费粮食的问题。为了践行“光盘行动”的理念,让学生知道“浪费粮食可耻”,笔者从两个方面设计德育活动:(1)设计“我是小小粮食卫士”的活动。根据活动要求,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彼此监督“是否吃光了餐盒中的饭菜?”通过“生生”互动,各个小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粮食浪费。(2)播放有关非洲地区缺乏粮食的视频。“从上述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在粮食匮乏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是非常困难的”,明白“我们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珍惜粮食,明白粮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结合学生的学习,笔者进行适当的教学延伸。

由于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认知体系,他们习惯于模仿外部事物。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就会陷入信息潮。因此,教师应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并对学生渗透“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

(二)基于信息技术,丰富德育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收集大量的教育资源,以视频、图片、音乐的方式阐述教育内涵。考虑到后续的教育效果,教师在收集教育资源时,可以围绕以下两个要素进行:(1)德育的目标。教师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渗透德育要素,还要每周开一次班会,每个月开展一次实践活动。针对定期的德育活动,既要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又要匹配相应的教育资源。(2)学生的基本需求。不同学段的学生遇到的问题是不同的,针对个性化、差异化的问题,教师要利用线上与线下渠道,了解、收集学生的学情,并丰富德育的资源。

比如,针对“保护环境”这个话题,笔者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设计实践任务:“我们的城市中有哪些环境保护区?这些环境保护区有哪些特点?如果你是一名宣传员,将如何向其他人进行宣传?”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借助线上学习平台,让学生从资源库中获取有关保护区的介绍,自主收集相关的视频、图片与文字。在最终的活动评价阶段,学生都能以演示文稿为基础,通过数据、文字介绍、视频分享探索成果。针对学生的探索,笔者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引导。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进行结合,能让学生发展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借助生活情境、教育场景渗透德育要素,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丹丹.育人当以立德为先:德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渗透路径[J].试题与研究,2023,(29):131-133.

[2]王敏珍.浅析提升小学德育教育质量及效率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2):138-140.

[3]金晓玲.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27):123-125.

[4]宋立立.“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的路径分析[J].启迪与智慧(上),2023,(6):115-117.

[5]桑杰草.探讨如何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J].知识文库,2023,(8):83-85.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志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