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传统文化,让语文课堂更“接地气”
作者: 左鹏云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课程的设计与讲解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文化自信”,优化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重构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点。本文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学生培养成颇具学科核心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与改革的主要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教学内容贴合时代发展,关注学科核心素养,不断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深刻把握教学内容,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借助多种学习渠道自主探索语文知识的内涵。
一、依托古诗,植入传统文化
(一)重视古诗,营造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古人的生活场景与心路历程。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何加强文化渗透,提升古诗教学的效率,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学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资源,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绝句》为例。首先,笔者提出问题:“《绝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的意境,笔者展示注释,要求学生厘清诗词的内容。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可以输出自己的理解。“在明媚的阳光下,山川秀丽,春风中飘散着植物的芳香。溪边泥土湿软,小燕子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其次,围绕词句解释,带领学生分析“这首古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围绕上述问题,将美术教学与语文学习相联系。通过具体的美术作品,教师既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能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理解古诗中的意象。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以背诵、带读的方式,对学生传递具体的知识点,而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习任务,展示教学资源。此外,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氛围,教师可以将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与整合,让学生体会古诗中的意境,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关注古诗,渗透传统文化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既要关注具体的知识点,又要关注古诗中隐含的人文精神。一般来说,人文精神通常隐藏在古诗的某一个字或词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诵读出节奏与停顿,理解古诗的内涵,感受古诗的深意。因此,教师除了要设计诵读任务,还要围绕古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匹配丰富的口语表达任务,让学生跳出古诗内容的限制,阐述自己的理解。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布置诵读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要以吟诵的方式,探索古诗的特点,以及停顿与节奏。“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播放提前录下的吟诵视频。在视频中,吟诵者以愉悦的方式吟诵第一句,以优雅的方式吟诵第二句,以欢快的情绪吟诵第三句。从吟诵的语调中,学生能体会古诗的情感基调,还原诗人笔下节日的氛围与场景。当学生掌握古诗的重难点后,笔者提出问题:古时候的春节与现代的春节习俗有哪些区别?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既能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又能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诵读活动优化对课程的讲解,以口语表达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设计吟诵、口语交际任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
二、基于传统文化,优化课堂教学
(一)基于节日习俗,挖掘文本内涵
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然而,随着外来文化的碰撞、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感到迷茫。为了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提炼其中的文化要素。针对现代文阅读中有关传统节日的内容,教师不仅要重视、优化讲解策略与方法,还要从整体的角度、文化的角度进行补充,通过大量的区域化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迅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该文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既表现出了中国春节的隆重、热闹、美好,又承载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以“春节”为核心,组织学生进行对比与分析。根据任务要求,学生要以与春节相关的文本为基础,阅读、分析各地的春节习俗。“作者是如何写春节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你的家乡有哪些节日习俗?”在课程讲解的最后,笔者设置上述问题,并将区域文化与教材内容进行联系。在高效的师生互动中,笔者要求学生以节日习俗为基础,对知识点进行应用与迁移。
在教学中,教师针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不仅赋予了教学新的内涵,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
(二)创设生活情境,促进知识应用
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理念,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的成果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融合传统文化要素,优化语文教学内容,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要考虑对生活情境的应用效率,将生活情境与传统文化进行关联;要以调查问卷、线下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匹配相应的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首先,在课程设计阶段,笔者紧扣“尊老爱幼”“孝”“父母之爱”等关键字词,制定学习项目,深化教学内容。其次,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对上述关键字词的理解,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以及“家校互动”的方式获取学情。在问卷调查中,学生要以匿名的方式阐述、分享自己与父母沟通时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在“家校互动”中,笔者从家长处收集他们对孩子的期许。最后,在课程讲解阶段,以情境式教学为基础,展示父母对孩子的爱。
情境化教学包含两个部分,即知识输入与知识输出。针对知识的输入,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丰富的生活化场景,营造课堂氛围。针对知识的输出,教师要创设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借助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率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对生活的表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开阔学生的视野,积极引入传统文化要素。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为例。该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并从文本中提炼比喻、象征的写作手法。该文的文体比较特殊,导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大量的教学资源。“本文写于1900年,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贵族官僚是保守、顽固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通过适当的背景补充,学生能迅速明白文章的背景,体会其中的人文要素。
三、基于传统文化,优化活动设计
(一)设计主题应用活动
受年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积累有限。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要素的应用与迁移,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单元内容、重难点与传统文化相连接,让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地位,自主设计实践步骤;应要求学生以个体或以小组为单位,探寻生活中、互联网中的传统文化要素,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应借助高效的合作,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创新成果展示形式,让学生通过故事会、展览会等形式,分享遇到的问题与疑惑。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本单元的主题为“感受、践行爱国情怀”。首先,笔者设计主题为探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根据活动要求,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参观城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你了解了哪些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身上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从英雄人物的事迹中,你学到了什么?”结合这些问题,让学生以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其次,设计主题为“历史人物身上的爱国情怀”的故事会,基于故事会的要求,学生要尽可能地达成“有逻辑、有顺序地阐述故事情节”“凸显历史人物身上的人文精神”等目标。最后,借助高效的生生、“师生”互动,深化学生对单元内容的理解,促使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有关家国情怀的论述。
在教学中,教师实施以单元整体为主题的活动,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学生对单元内容的理解。
(二)优化教学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理念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评价方式、设计评价标准、优化评价内容;应引入多元的评价主体,通过互评、自评等多种形式,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故宫博物院》为例。首先,笔者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故宫博物院中的导游,你会如何向游客推荐路线?”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电子白板中的地图为参考,设计、分享游览的路线。其次,让学生模仿教材中的写作手法,输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你是一名游客,在听过导游的介绍后,会有哪些直观感受?”当学生将自己代入游客之后,能够从路线的逻辑性、景物的生动性等角度进行点评。针对学生各种各样的评价,笔者记录学生的“现状”与“疑惑点”,并形成学生动态化的个人档案。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传递具体的知识点,从整体的角度营造教学氛围,基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要素,积累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应做好引导者与活动设计者的角色,借助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在活动设计中及时收集学情,通过专业的引导,让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形成科学、高效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高群.小学语文课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8):74-76.
[2]单昭.渗透传统文化 提高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探讨[J].考试周刊,2023,(42):32-35.
[3]贺翠英.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渗透策略[J].格言(校园版),2023,(30):35-37.
[4]秦丽璇.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的教学设计[J].第二课堂(D),2023,(10):33-34.
[5]林红宾.信息化视野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36):36-38.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