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语文整本书阅读研究
作者: 江莉摘 要: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往往会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分析作品,挖掘核心概念,整理文本结构,探究情感主题,深入掌握自主阅读的技巧。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整本书阅读 初中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整本书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要以整本书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基础,让学生逐渐建构不同类型整本书阅读经验。“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要素,其切入点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中从已知向未知转化。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认为主动建构在学生的学习中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建构主义视角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挖掘整本书阅读的元素,找到适合自身的阅读方式和策略,从而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效率。
一、观照整体,探析整本书阅读的元素
(一)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深度对话
建构主义理论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就是基于问题解决来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并进行知识建构。这样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独特的理解方式。教师还要基于“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展开整体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理解整本书中的核心概念,让学生通过深度对话的方式解读文本。
例如,《儒林外史》的核心概念是“科举制度”,因此,教师可以围绕这个核心概念设计一系列活动,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推送一些历史资料,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科举制度?它诞生的原因是什么?科举制度是如何发展变化的?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初步了解这本书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书,让学生结合背景资料,思考在这个阶段科举制度的发展情况如何,对当时的读书人有什么影响。学生要找出范进等具体的文人形象,说一说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的言行是否受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从而深度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最后,可以组织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说一说作者为何要在作品中渗透“科举制度”这个核心概念,让学生互动交流。这样能构筑“师生、生生、生本”多元对话的场域,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整合核心概念。
(二)梳理情节脉络,厘清文本结构
文本结构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整体框架入手,把握文本的内在联系,建构文本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思维导图、文章大纲等思维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情节脉络,加深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例如,在解读《儒林外史》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什么是思维导图,并指导他们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文本的结构与情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独特的结构特点。(1)“这部小说中是否有贯穿全文的主要情节和中心人物?”结合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发现,《儒林外史》中既没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也没有连贯的情节,而是将一系列人物组合起来,形成小说。(2)“小说中分别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串联他们的关键点是什么?”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能发现可以将“封建科举制度”作为串连小说人物的关键要素,作者所写的是在封建科举制度之下的众生相。(3)“你认为作者为何会选择这种文章结构,其好处是什么?”这有助于学生厘清作者的创作思路,深度解读作品。
(三)抓住情感主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些精彩的作品不仅具有逻辑性,而且还常常有贯穿全文的情感主题。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挖掘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线索,引领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去解读人物,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合理性,从而体会人物的立体性。
例如,在阅读《儒林外史》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儒林外史》中的经典人物展开分析,运用批判性思维,“一分为二”地分析该人物的优劣点。以“范进”这个典型人物为例,这个人物软弱卑微,疯狂地追求功名,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同时,范进也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他很懂得人情世故,能放低自己的姿态,维系和岳父、妻子等人的关系。由此可见,这个人物的身上也有一些闪光点。然后,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创作范进这个人物的。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作者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创作此人物的,想要通过该人物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围绕情感主题解读作品,学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人物,看到该人物的复杂情感变化,体会人物言行的合理性,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潜心引导,探析整本书阅读的方式
(一)合作学习,营造积极氛围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学习方法。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等方式,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知识的建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例如,在学生阅读《西游记》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设计“西游小讲堂”活动,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整理资料,自主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主题可以围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关联信息这几个角度展开。其次,可以引领学生思考:“《西游记》中贯穿全书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如何用好该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分小组合作,进行整本书阅读。最后,为了保证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连续性,可以组织学生创编《读书周报》,让学生将自己阅读《西游记》的阶段性感悟写下来,然后和同伴一起筛选出优秀作品,整合成《读书周报》。在这种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担任“小老师”,通过合作编辑、创作作品等方式,展现自身对文学作品的领悟。
(二)任务驱动式学习,加强课堂互动
任务驱动式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学习方法,强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整本书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初中生的自主性可能不够强,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学习,结合不同的阅读阶段,为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这样能有效推进学生的自主阅读,保证学生的阅读进度,提升阅读质量。
例如,结合《西游记》,教师可以设计“西游名片我来做”“西游路线我来画”“西游情节我来记”“西游角色我来演”这几个驱动任务。“西游名片我来做”指的是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所得,标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西游人物的名称、出身、性格、本领等内容;“西游路线我来画”指的是要求学生用图表的形式,标注出唐僧师徒一路上走过了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妖怪,依靠谁的帮助解决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西游情节我来记”指的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小说后,复述文章的情节,标注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西游角色我来演”指的是要求学生选择一段感兴趣的情节,和小组成员一起,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绎出该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三)跨学科教学,连接生活体验
跨学科教学是一种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跨学科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应将阅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其他学科的知识等有机融合起来,促使学生展开整合式的阅读与学习。这样能起到联动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各学科的知识,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教学《西游记》时,教师可以将影视剧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构筑“融合式”课堂。首先,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哪些《西游记》改编的影视剧作品,它们分别改编自哪一部分内容,改编的程度如何,自己对其的评价如何。其次,组织学生对比分析,说一说哪部影视剧作品改编得最好,说出原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比分析,让他们说一说小说和戏剧的区别是什么,在改编作品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最后,设计读写融合的活动,让学生选择《西游记》中的片段,将其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如歌曲、舞蹈等,展现自己的创意。这种阅读活动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三、着眼章节,提升整本书阅读质量
(一)圈点批注,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支架式”教学,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帮助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正确方法。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具体章节,引导学生在精彩处、关键处、疑惑处进行标注,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迁移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尝试解读作品的主旨与内涵。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水浒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采用批注法,找出作品中一语双关的话,猜一猜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图是什么。比如,有的学生在读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时候,标注了自己的想法,认为“作者特意写到了风雪,是想通过风雪展现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有的学生在读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时候,标注了自己的想法:“鲁智深作为提辖,也算是一个官,但是却不能以法律来制裁镇关西,这是否说明当时社会十分黑暗,国家的法律很难处置镇关西这样有权有势的人呢?”在批注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总结归纳,以批注为切入口,深度剖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在支架的引导下,学生能渐渐养成边阅读边批注的阅读习惯,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意蕴,提升阅读质量。
(二)书写札记,记录瞬间灵感
书写札记也是一种阅读支架。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瞬间的阅读感受,再整合归纳,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样能让学生由“读过”走向“读懂”,继而“读透”,获得更为深刻的阅读感悟。
例如,在学生阅读《水浒传》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灵光乍现的感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札记的形式,写下这些感想,并提示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写:第一,可以从感性的角度,写一下自己对某个人物的评价;第二,可以从理性分析的角度,辩证分析某个人物;第三,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式,了解本书的背景信息,站在特定时代的角度来分析《水浒传》。书写札记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生成新的阅读经验;要引导学生合理“建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样能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效率,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屈丹.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作家天地,2024,(8):83-85.
[2]吕汶璟.建构主义视域下“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优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180-182.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朱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