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作者: 龚细玉摘 要: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教师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和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获得更深入、更全面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创设情境、问题驱动、合作交流和评价反馈等方面,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深度学习不仅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还强调学生的深度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真实、有趣、有挑战性的数学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驱动问题,引导学生实践探索,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进行教学,能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教学“千米和吨”为例。首先,笔者出示一张城市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道路,并提出问题:“我们生活的城市有多大?”出示城市道路网图,引导学生观察道路的长度和距离,引出“千米”的概念。其次,引导学生参与“探索1千米有多长”的数学活动(小学生匀速步行20分钟大约是1千米,沿着校园跑道跑5圈大约是1千米等)。这些情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让学生全程参与活动,让学生对“千米”有更深入的了解。再次,出示一些实物模型(如大米、钢材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质量,引出“吨”的概念,让学生对吨有直观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式,探究千米和米、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强化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量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千米和吨的概念及相关单位换算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之中,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深刻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数学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不仅承载着深厚的理论底蕴,更以其广泛的应用价值,彰显出独特的魅力。数学并非简单的概念堆砌,而是一种思维的锻炼,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还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的价值。
以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为例。首先,笔者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解释“什么是周长”的层面上,而是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捡回一些树叶,让学生想办法测量树叶边线的长度,以此作为对周长的初次实践和探索。其次,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到测量树叶周长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长方形,在测量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周长的规律,总结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二、以问题为驱动,促进学生的理解
(一)以问题为驱动
问题驱动是推动深度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便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要关注问题的难度和广度,确保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以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为例。首先,笔者巧妙地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比黑板和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并提出问题:“这里把黑板和数学书封面放在一起比较,比的是哪一方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概念,“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面积?什么是面积?”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其次,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组织学生猜测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引导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经历观察、验证、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明白了统一度量单位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积累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强化理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正逐渐成为主流。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不仅能推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能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以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首先,笔者提出问题:“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开动脑筋,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提出许多观点:(1)围成的长方形大小可以有所不同。(2)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可以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3)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整数。其次,组织学生讨论:“你是怎样围的?还有其他不同的围法吗?怎样围面积最大,可以怎样做?”给予学生足够的解决问题的时间。最后,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的思考不够全面,答案有遗漏,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三、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深度学习并不是单打独斗,而要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在互动、讨论与分享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积累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倾听他人的意见。
以教学“圆”为例。首先,笔者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圆形车轮、圆形钟表等,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定义和性质。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使用圆规画圆,让学生观察圆规的针脚在画圆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大小不同的圆的半径和直径,来探究圆的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以及圆的大小、位置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始终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倾听其他小组的意见。
(二)成果展示,共同提高
成果展示和深度合作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成果展示中,学生需要共同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展示他们的成果。这种合作交流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成果展示和深度合作交流,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掌握数学方法和技巧,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为例。首先,笔者组织学生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引导学生应用长方体的表面积知识,设计一个无盖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帮助学生深化对长方体表面积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其次,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完成纸盒的制作,还要做小装饰并将其改装成一个小抽屉,用于收拾课桌抽屉里的小东西。最后,举办展览会,将学生制作的纸盒和小抽屉展示出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成果的平台,还让学生学习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
四、评价反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多元评价,促进学习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教师不应局限于学生的分数,应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应重视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运用、问题解决等多个方面的表现,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应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以教学“平移”为例。首先,笔者设计了一个格子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描述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其次,请学生对前一个学生的描述做出合理的评价,给出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归纳学生在表达上需要注意的地方,并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移的知识,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平移后的物体。最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并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及时复盘”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善于表达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的知识。
(二)及时反馈,完善学习
评价反馈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关键环节。在评价时,教师要注意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既关注学生的成绩,也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分析学生的进步,挖掘其潜力和独特性,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要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方向,完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习效率。这种互动式的反馈机制,不仅能增强师生间的信任,还能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以教学“小数除法”为例。在教学中,笔者通过了解学情,发现学生没有掌握小数除法的运算知识。仔细分析原因,发现学生对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掌握不到位,计算时没有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笔者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关注学生的成绩,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发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创设情境、问题驱动、合作交流和评价反馈,这些要素是共同构成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数学世界,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应注重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应重视评价反馈环节,通过及时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林建瑜.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J].当代教研论丛,2023,9(11):54-57.
[2]孙冬姝.浅谈“双减”政策下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路径[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1):43-45.
[3]朱森明.小学数学核心问题引领深度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文汇,2023,(11):22-25.
[4]姬文霞.“五育”融合背景下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3,(33):13-15.
[5]余碧花.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高阶思维的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23,(32):49-51.
(作者单位:福建省寿宁县南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