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作者: 刘建成

摘   要:“实践性作业”是“双减”政策下学生数学作业的一种新形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管齐下、鼓励创新、适时评价,让实践性作业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丰富灵活、反馈丰富有效;要减少“量”,提升“质”、优化“态”;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双减”政策 作业设计

作业是“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由此可见,“作业”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很多教师往往将作业“狭隘化”,具体表现为“作业内容知识化”“作业形式纸笔化”“作业时空课堂化”等。“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有一个正本清源的审视,对传统纸笔作业进行变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实践性作业”为载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优化学生的学习样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

一、多管齐下:让实践性作业内容丰富多彩

在“双减”政策下,学生的作业内容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可以围绕教材进行,自主设计与研发,还可以是纯粹的数学内容,或者跨学科融入相关学科的资源与素材,连接学生的生活。对此,教师要将作业变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要从学生的“学”出发,研究学生的实践性作业体系。

比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设计研发了“亲子类实践性作业”“生活类实践性作业”“美术类实践性作业”:(1)“亲子类实践性作业”,设计为家长报出一个时间点,学生拨出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的位置。这种“亲子类实践性作业”,不仅能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促进了学生对“时刻”的认知,还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2)“生活类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将作业生活化、常态化,让学生记录每天起床的时刻、吃早餐的时间、上学从家中出发的时间等,记录每天起床所花费的时间、吃早餐所花费的时间等。(3)“美术类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用彩笔绘制钟表,将自己最喜欢的时刻、记忆犹新的时刻、难忘的时刻等画下来,做一个“纪念”。如此,学生就会精心创作,对自己创作的钟面进行润色、添加色彩等,不仅在钟面的绘制上下功夫,还对钟面的形状进行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要广泛找“材”,丰富学生的作业资源,既可以采用“拿来主义”,让各类资源“为我所用”,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作业资源,关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障碍、困惑等,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研发实践性作业,让实践性作业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鼓励创新:让实践性作业形式丰富灵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应当丰富而灵活,既可以是非纸笔性的动手操作作业,又可以是非纸笔性的网络作业;既可以是“短程作业”,又可以是“长程作业”;既可以是客观型作业,又可以是开放型、主观型的作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作业形式的变革,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通过对作业的创新设计,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

比如,在教学“认识千米”这一部分内容之后,为了深化学生对“1千米”的感受与体验,笔者设计研发了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丈量千米,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丈量“1千米”或“几千米”。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打破了作业的时空与作业的方式。实践证明,这样的作业能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有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手机中的运动APP打开,以“数步伐”的方式来测量千米;有的学生用家里的汽车里程表来记录行驶1千米、2千米、3千米等所需要的时间。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感悟,如有的学生认为,步行测量千米会觉得千米很长,而坐在汽车上会觉得千米很短;有的学生认为,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测量千米时会觉得千米很短,在自己不熟悉的地方,测量千米会觉得千米很长,等等。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发现两个路程相等的地方,不同的学生测量出的时间相差很大,由此催生了学生对速度的认识,如自行车的速度大约是13千米每小时、汽车的速度大约是70千米每小时,等等。

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精心遴选、设计、优化作业形式,如让学生开展容易操作的视听作业,开展乐于参与的游戏作业,开展利于体验的平台作业,等等;要通过作业,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实践,以欣赏和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三、适当评价:让实践性作业反馈丰富有效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不仅要新颖多样,还要丰富有效。因此,教师要让作业匹配学生的认知,发散学生的思维,加强对学生实践性作业的反馈与评价;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能力等,设置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实践过程中获得成功;要清楚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在设置作业的难易度上多花心思,让作业难度系数略高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让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从表面转向深层、从现象过渡到本质、从片面走向全面。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走进超市、商店购买商品,与商品的价格“元角分”亲密接触。在实践中,学生了解了常见商品的价格。在观察商品、挑选商品的过程中,学生对“元角分”有了感性的认识,会根据商品的价格以及自己口袋里的钱,计算购买商品的钱够不够;会估计自己带的钱能买多少件心仪的商品;会观察、倾听商场的售货员与顾客的讨价还价;会积极主动地查验商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等。这样一种生活作业,不仅能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购物”、学会“货比三家”、学会“讨价还价”。

再如,在班级的数学作业网络平台上,笔者开辟了“互动平台”,引导学生对作业进行“互动交流”“反馈评价”。其中,“留言板”要求学生对作业的思路、作业的注意点等进行“留言”,友情提醒他人;“作业小结”引导学生对作业的内容、结果等进行总结与评价。在班级平台上,要求学生发送自己拍摄的购物视频,彼此分享实践作业的成果。对学生发送的短视频,笔者将学生的自评、互评结合,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消除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隔阂。

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观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能力,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注重学生的作业表现、作业学练水平的进步。

虽然“双减”政策要求减少学生作业的“量”,但是教师要提升学生作业的“质”、优化学生作业的“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立场,设计实践性作业,对实践性作业做出改革,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程佳琦.突破·统整·坚持:读《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有感[J].小学语文教学,2024,(9):64-65.

[2]杨伊,夏惠贤,王晶莹.我国学生作业设计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20,(1):25-30,54.

[3]胡扬洋.基础教育“作业”观念重构论纲[J].教育科学研究,2019,(10):47-52.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