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音乐“大单元”教学

作者: 靳璐

摘   要:“大单元”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中学音乐“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重组“大单元”教学内容,重构“大单元”教学活动,重塑“大单元”教学评价。教师既要立足于音乐学科本位,又要立足于学生本位,关注学生的具体学情,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中学音乐   核心素养   “大单元”教学

音乐不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培育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立美”能力、“创美”素养是中学音乐教学的旨归。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音乐教学,教师可以基于单元主题,实施“大单元”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打破音乐教材中固化的单元内容编排,将相关音乐知识、内容等进行拆解,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意图等,对音乐知识、内容等进行“整合”“重构”。实践证明,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大单元”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本文以“多彩的民歌”这一主题“大单元”为例,探究音乐“大单元”教学的实践。

一、重组“大单元”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载体。音乐教学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大单元”教学,教师要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统整、重组,以建构具有广泛迁移性的音乐学习内容。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用音乐教材来教”,而不是“教音乐教材”,要让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的音乐学习。

以“多彩的民歌”为例,在音乐“大单元”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从整个民歌欣赏板块中提炼、概括出相关的主题,如“号子主题”“小调主题”“山歌主题”等。这种主题鲜明、分类清晰的“大单元”教学,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更有层次性、序列性、系统性和结构性,让民歌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跨单元、跨年级的民歌资源,引导学生对民歌体裁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比如,可以补充《沂蒙山小调》《龙船调》《船工号子》《溜溜山歌》等歌曲,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资源补充、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感知、学唱等,感受民歌的独特风格,从而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更丰富。

重组音乐“大单元”教学内容,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大格局、大视野、大担当”。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树立音乐“大课程”意识,通过对课程内容、资源、素材等的整合,突出音乐学习的主题。在音乐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破”,将音乐教材中的内容解构、打乱;另一方面要“立”,将打乱的内容进行重组、统整。同时,根据教学主题、目标等补充相关的内容。只有通过“破”与“立”、“解构”与“重构”,才能真正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有效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重构“大单元”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以“整体教学目标”为主线,以“单元主题”为抓手,将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探美”“品韵”“传承”。例如,在“多彩的民歌”教学中,笔者基于民歌的特点,设计研发了富有特色的三种“大单元”教学活动:一是“欣赏性活动”,二是“演唱性活动”,三是“文化性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在音乐感知与欣赏的过程中理解民歌的独特美感与人文内涵,把握民歌的腔调、情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理解民歌的基础上做好民歌的传承,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其次,重构音乐“大单元”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把握音乐学习的内容、素材、资源等,还要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要将音乐“大单元”教学活动切入学生音乐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由“现实发展水平”提升至“可能发展水平”。以“多彩的民歌”为例,在具体的“大单元”教学活动中,笔者分别安排了“探美寻根活动”“行腔品韵活动”“承乐传情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既能体会民歌的韵味、风格,又能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风格、特质,了解多样的民族文化。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茉莉花》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聆听了江苏、河北、东北三个地区流行的民歌《茉莉花》,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域的《茉莉花》的演唱风格是不同的。江苏演唱的《茉莉花》优美、细腻;河北演唱的《茉莉花》刚直、爽朗;而东北演唱的《茉莉花》豪爽、粗犷。整体性的音乐民歌主题教学,能让学生对民歌艺术形成整体认知,让学生感受到民歌的独特性,体会民歌的艺术特色。

音乐“大单元”教学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碎片化、单一化、肤浅化的现状,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呈现出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的特质。在重构“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凸显教学主题,突出教学重难点;另一方面,要开阔学生的音乐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三、重塑“大单元”教学评价

首先,重塑“大单元”教学评价,教师的教学评价要立足于主题,立足于整体,既能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对相关的音乐技能进行运用,又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弥补自身的短板。在音乐“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将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多层次、多样态的评价格局,让评价真正发挥一种杠杆功能、引擎功能。

其次,重塑音乐“大单元”教学评价,教师要丰富评价的主体与内容,要让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内容,还要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形式。以“多彩的民歌”为例,在教学评价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对民歌的认知与理解程度,还要评价学生对民歌的态度、情感以及学习民歌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在设置具体的评价指标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音乐感知、理解、体验、审美等方面展开。这种评价既具有“大单元”的一体化特征,也具有“大单元”的多元性特征,能让学生领略民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与审美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重塑音乐教学评价,教师要打破音乐学科教学内容的隔阂、打破课堂的禁锢、打破课时的壁垒,从民歌的整体鉴赏与学习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受与体验民歌;要激发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进行深度感受、体验。在音乐教学中,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评价的原点和归宿不是甄别、选拔,而是促进和发展。

总之,“大单元”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更系统、更科学地掌握相关的音乐学科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在音乐“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将音乐教学与学生的具体学情相结合,开展灵活系统的整体单元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包金莉.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音乐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23,(33):48-49.

[2]薛芝菁.民歌鉴赏教学的深度学习探究[J].基础教育课程,2023,(22):69-74.

[3]莫法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民歌教学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3,(1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