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地劳动教育中采用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作者: 石玉兵

摘   要:好的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的劳动实践来说,犹如一根“指挥棒”,能起到正向示范的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过程性评价既能发挥导向作用,又能发挥调整作用,还能发挥促进作用。其中,分层性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劳动认知,可视性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劳动实践,增值性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劳动创造。教师采用动态的过程性评价方式,积极跟进学生的劳动实践,能让劳动实践不断转变为学生的内在劳动素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   基地劳动   课程实践   过程性评价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往往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却忽略了劳动教育。这与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轻视是分不开的,与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也是紧密关联的。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从学生的“生命成长”视角来看待劳动教育,重视劳动教育的落地。

劳动教育在每个时期都承载着独特的价值和使命,具有深刻、丰富的时代意义。劳动教育评价,能够推动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教师在实施基地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精准把握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导向,通过有效实施劳动评价,正确引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劳动基础技能,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劳动技能学习策略,从而涵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格,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场域,基地承载着更多的劳动育人使命与责任。为了助推基地的劳动教育,教师要在劳动实践课程中,建立以劳动素养为核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动态的过程性评价为主,以培育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为最终目的,积极跟进学生的劳动实践,覆盖学生劳动实践的全过程。

一、分层性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基地劳动认知

评价是劳动课程的重要环节,发挥着激励、动态监测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制定量化、细分的评价量表,全方位把握学生的劳动实践情况,引领学生在细化的分层性评价中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后续的补足和改进。

由于实践基地往往没有现成的劳动教材,教师往往需要自行制定劳动教学内容、劳动目标及活动方案。因此,我们一方面从中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引入劳动课本作为参照;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挖掘合适的劳动课程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的劳动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基地的教师不仅要研究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研读劳动与技术课程教材,还要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从学科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设计研发劳动与技术校本教材,促使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相关内容形成科学的认知。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性评价,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便有效指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实践。

分层性评价是一种差异性评价,它着眼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分层性评价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能够帮助教师因材施教,指引学生的劳动方向,让学生的劳动更具有自觉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劳动兴趣、劳动需要,结合学生的劳动意向,设计研发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措施、评价方法,全面开展过程性评价的设计。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研发“模块性课程”,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研发“兴趣课程”“项目课程”等。

以基地活动的项目课程“糕点制作”为例,其中有一个活动环节是“参观烘焙坊”。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来自城市的学生对“烘焙坊”比较熟悉,因此笔者引导学生谈一谈“烘焙经济”,让学生在项目化课程中,从购买鸡蛋、蛋挞皮等原材料,到制作蛋挞花费的时间,再到人力成本、店面成本及设备成本等方面,全方位、多维度地感受“烘焙经济”,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在“甜品售卖”这一项目环节中,笔者要求学生合作设计销售方案,促使学生在制作活动海报、设计优惠券、现场叫卖的过程中掌握沟通技巧,提高综合素质。

而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烘焙”的概念比较陌生。因此,笔者引导学生现场参观烘焙坊,让面包烘焙师走进课堂,谈一谈自己的烘焙经历,让学生对“烘焙”这一项劳动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了解烘焙的全过程。接着,笔者将学生分组,引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验烘焙的过程,感受劳动的快乐与价值。在学生的劳动过程中,笔者基于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具有分层性、针对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劳动活力,有效助推学生劳动实践的开展。

在学生体验完糕点制作的过程之后,笔者通过设计多层次的劳动项目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劳动情况进行全面的认识。在小组范围内,学生要完成评价量表,对照项目指标,对项目的完成度进行自评和互评。接着,笔者对学生的劳动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整体评估,针对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创新精神及劳动成果等方面,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

分层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导向功能,借助分层性评价,对学生的劳动实践展开积极的诊断,同时根据诊断的结果对劳动课程进行微调,以便学生更好地展开劳动实践。实践证明,分层性评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方式。

二、 可视化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基地劳动实践

在基地的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教师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优化学生的劳动品质。所谓“劳动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与个体年龄及生理特点相适宜的劳动任务所需的胜任力”。在劳动教育中,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劳动兴趣、劳动意愿;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等,通过可视化的评价,将学生的劳动实践过程展示出来。

学校的劳动基地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设计研发“绿色生态劳动课程”“蓝色科技劳动课程”“人文关怀劳动课程”等,劳动的内容要涵盖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机、平板等,将自己的劳动实践过程记录下来,并在其中挑选出典型的作品播放给全班学生观看,从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以“绿色生态劳动课程”中的“手工类课程”为例,在劳动实践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剪纸,并将学生的剪纸过程,以及最后的剪纸作品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研讨,助推学生不断提升剪纸技能。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劳动,并引导学生在组内进行科学分工。其中,每个组有一个“拍摄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内的剪纸过程。在学生结束剪纸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上传至微信,进行投票活动,选出大家公认最好的剪纸作品,从而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树立学生的劳动自信。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劳动成果贴在学校的“劳动创作墙”上,使得学生的劳动成果能够被大家“看见”,促使学生在丰富劳动体验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的劳动成果,同时积极开阔自己的劳动视野。

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展示学生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使得劳动过程能够被讨论、被研究、被改进,引导学生深刻感知劳动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劳动创新能力。可视化的评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劳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领悟劳动的重要性,产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在实施可视化劳动教育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作用,通过评价增强学生的劳动自信,促进学生的劳动分享,让学生不断改进、调整、优化劳动实践。可视化的评价能够促使学生回顾自身的劳动实践过程,体会劳动的力量。教师要基于可视化的评价,绘制相关的劳动图谱,设计学生的劳动手册,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量表,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可视化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使学生更加善于劳动、勤于劳动,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三、 增值性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基地劳动创造

增值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式。增值性评价要求教师展开初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劳动教育的增值性评价是指以学生的劳动综合表现为研究对象,从最初阶段学生在劳动方面的表现入手,着眼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学生所获得的“增量”,体现了一段时间内学生发生的变化,其公式是:增值=输出-输入。显然,增值性评价不是绝对性的评价,而是一种相对性的评价,它着眼于学生的劳动进步、劳动发展。增值性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选拔,而是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劳动综合素养。在基地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以增值性评价为手段,促进学生的劳动水平不断发展、提升。

笔者所在学校的基地劳动教育实践,拓展了劳动与技术课程,将劳动延伸至学生的家庭。教师每周会借助互联网,给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多元性、挑战性的劳动任务,供学生自由选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真实情况,以及劳动兴趣等选择合适的劳动课程。学生每天都要进行基地劳动实践打卡,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完成了五次任务之后,就可以得到一颗星星。集满了四颗星星的学生,就可以参评“班级劳动小能手”“班级劳动之星”“班级能工巧匠”“班级劳动新秀”“班级劳动骨干”的评选。这样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更具趣味性,能增强学生的劳动自信,激发学生的劳动创造力。

教师在实施增值性评价时,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实践,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等。只有这样,增值性评价才能够被称为具有全面性、动态性的评价方式。在劳动实践中,学生能够树立正向的劳动价值观,犹如一个个“小创客”,以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样化的形式,记录自身的劳动过程,这将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宝贵印记。

在基地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确保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劳动教育进行融合,以便充分发挥劳动课程的育人功能,彰显劳动的育人价值。

劳动评价,应当成为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劳动技能的关键途径。教师在实施劳动评价的过程中,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丰富评价的主体,重视多种评价的融合,激发学生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总之,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应指向创新,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进劳动教育的发展,采取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深入拓展,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好的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劳动实践来说,犹如一根“指挥棒”,既能发挥导向作用,又能发挥调整作用,还能发挥促进作用。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视角,基于学生的立场,不断丰富基地劳动课程内容,优化基地劳动课程形式,提升基地劳动课程品质;要以基地劳动课程实践为载体、媒介,“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塑美”,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传英.“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适应性发展研究 [J].成才之路,2023,(36):141-144.

[2]李运玲.基于劳动教育的五育融合课程建构 [J].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3,(1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