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瓶颈”

作者: 周洪艳 袁海员

摘   要:学生的作文通常存在记人叙事浅显化、表情达意简单化等问题。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改变作文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努力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积累素材,抒写真情。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热情,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回归生活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写作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叙事空泛、记人浅显、缺乏真情实感等问题,在写作时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素材、语言表达与写作技能的积累,以及真实有效的情感体验。写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完成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一是将客观事物、现实生活转化到作者头脑中,二是将观念、情感转化为文字表达。生活经验贫乏,缺少发现的眼睛,是写作的致命伤;思维紊乱,文字表达能力差,是写不好的症结。要想让学生在写作时顺利完成“双重转化”,教师就要重视作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抒发真情实感,真实提升写作能力。

一、 回归生活,让学生“我手写我心”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作为重要素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诉求,拟定作文教学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正的悲喜离愁,真正实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一)引导学生关联已有知识与新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贮存于长时记忆中的原有知识与技能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内部条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写作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感知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学生是一种“自为”的存在,有着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写作的过程中必然会体现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此时,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有效关联,形成全新的知识结构。

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既包括知识经验,又包括情感经验。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原有的经验与新知识进行关联,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首先,笔者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母亲是怎样无声地关爱“自己”的,作者在文中倾诉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唤醒学生的情感经验。其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平凡、细微却深切感人的爱,并说一说自己想对父母说些什么。最后,在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其实,我懂得你》为题,给父母写一封信。这种以名家作品为媒介,引导学生去寻找和感悟生活的过程,能让学生在间接的学习中积累丰富的情感、经验,为写作打下坚定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积累语言表达技巧。生活中处处皆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实用的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听人聊天,或和朋友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学到一些新鲜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放学路上或逛街时,注意一下路牌、标语、广告、对联的妙处,学会活用语言;在看电视时,可以在创意广告中生发创作的灵感,积累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世界,让学生了解四时之景的不同,积累景物描写的素材;让学生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入手,了解自然物态的变化。其次,可以引导学生由自己的生活入手,观照宏观的社会事件,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积累第一手资料。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主阅读与课文延伸阅读相结合,实现以读促写,丰富写作素材积累,提高写作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一定的限制,又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使学生能开展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阅读,丰富学生的间接经验积累。比如,传记是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基于此,在教学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后,笔者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一些经典的人物传记,如梁启超撰写的《李鸿章传》,罗银胜撰写的《杨绛传》,林语堂撰写的《苏东坡传》,等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阅读材料。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传记的写作手法、写作框架、写作技巧,还能从中学习名人的高尚品质,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积累间接的写作素材。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还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世间百态,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道德素养,健全了学生的人格。

二、 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语文活动既是学生学习与运用语文知识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展示自己语文能力、语文才华的机会,能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以班级的环境为条件,开发多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开展有意义的写作实践,丰富写作素材。

(一)组织新闻实践活动

新闻的阅读与写作,既是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基于此,第一,教师可以在班级中组织新闻播报活动,由学生轮流播报,将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新闻朗读给全班听。因为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读报活动,学生就会认真找素材,当好“播音员”。对听的学生而言,是在休闲时间获取知识和信息;对播报的学生而言,能开阔他们的眼界,获得时效性强的写作素材,一举两得。第二,教师可以在班级建立“小记者站”,请相关的媒体专业记者给学生讲课,让学生了解记者的专业知识,比如,如何采访、如何写新闻稿件等。在假期,教师还可以让“小记者”利用课余时间,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调查、采访,然后写成书面材料。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全方位了解新闻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新闻写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组织读书心得展示活动

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定期在班级开展读书心得展示活动,由学生来介绍自己最近读过的书,重点评价这本书的优点与缺点,自己得到了哪些启示。这种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悟和鉴赏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水平。例如,笔者在班级建立了“新芽园地”,将学生写得好的作文贴在墙上进行展示,并定期邀请家长参观学生的作品,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乐趣。对于写得特别好的作文,笔者还会将其推荐到有关平台,争取发表。这一举措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成功的喜悦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驱动学生的持续学习。

总之,作文应是生活的观照,是作者心灵的折射,是个人乃至群体的精神诉求。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真实写作,“我手写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