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原始经验,深化童话特质

作者: 袁其敏

摘   要:童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童话时,教师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探究童话“奇妙”的特点,构建高效的课堂。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海的女儿》为切入点,提出依托类群词语,感受环境之“奇妙”;辨析表达风格,感受语言之“奇妙”;梳理情节发展,感受内涵之“奇妙”。

关键词:童话特质   类群词语   表达风格   情节发展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还包含了多样的文体形式。其中,童话文体以其形象优美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鲜明可感的人物形象,深受学生的喜爱。童话最吸引学生的地方就在于其想象的奇妙,这也是童话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优势。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就充分体现了童话的这一特质,将“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列为语文要素。学生在经历了《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巨人的花园》这两篇经典文本的学习之后,已经对童话的奇妙和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形成了较为深刻的体验。单元略读课文《海的女儿》篇幅很长,教师可以基于学生蓄积的阅读经验,紧扣语文要素“奇妙”的童话定位,将其作为略读课文教学的抓手,引领学生从不同维度洞察童话之奇妙,以达成深化和巩固语文要素的教学目标。

一、依托类群词语,感受环境之“奇妙”

童话营造的是一个超然于真实世界的空间,绚烂、魔幻、浪漫、温馨,是童话的特质。经典童话的环境既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又不完全一样,很多作者往往不吝文字,做重点渲染。因此,感受童话环境的“奇妙”,就成了学生阅读和解构童话的基础性任务。

《海的女儿》这篇童话的环境描写极富想象力,营造出了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如果逐句教学,不仅会让教学显得琐碎零散,还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基于此,首先,教师可以采用重点提炼的方式,以教学生字词的方式,将环境描写中所涉及的事物提炼出来,集中呈现。比如,珊瑚、琥珀、蚌壳、珍珠、牡蛎等,可以组织学生朗读词语,帮助学生正音,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都与大海相关,都是海洋中的景物。其次,可以利用生活经验或课文中的词语,组织学生将词语扩展成短语,帮助学生借助这些事物,初步感知景物的特点,形成初步的氛围感知。再次,可以将这些词语放置在文本的具体语句中,组织学生在朗读中想象这些词语所构成的画面,并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最后,可以提出问题:“由环境可知,这个故事与大海相关,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个以大海为背景的故事呢?”在学生进行猜测后,笔者出示安徒生的介绍,因为安徒生生活的地方(丹麦)就是一个海边小国,安徒生在海边出生、成长,对大海很了解,从小就听到很多关于大海的故事,《海的女儿》就是根据美人鱼的传说创作的。笔者组织学生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并圈画出童话表达的奇妙之处。在本轮阅读中,学生捕捉到多维的“奇妙”元素,比如海底宫殿、海底住着与人类相似的生命体、小人鱼可以到海面上……这一板块紧扣“奇妙”的探究,让学生从游离于童话故事的表层信息深入到童话的真实情境中,能促使学生深入认识童话的“奇妙”。

二、辨析表达风格,感受语言之“奇妙”

文本以语言为载体表情达意,语文教学也应以语言为抓手,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童话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文体,对“奇妙”这一文体特征的探究,应该深入到文本语言的深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辨析童话的语言特质与表达风格,在教学《海的女儿》时,教师可以以人物外貌描写为切入点,给学生提供两段文字,组织学生在辨析中猜测“哪一段出自童话文本”。

语段一:她的脸蛋像是清晨沾着雨露的月季花。她的眼睛,像世界上最珍贵的玛瑙闪着迷人的光泽。她太漂亮了,连太阳也忍不住将目光长久地停留在她的脸上。

语段二:她的一双大而有长睫毛的水凌凌的眼睛能够很灵敏地转动,也能敛一敛眉头,很庄严地注视着。她有大的嘴,嘴唇自然红艳艳的,很宽、很厚,当着她笑的时候,牙齿整齐地露出来,嘴旁也显着一对笑涡, 然而她面部整个轮廓很庄重地显露着诚恳。

教师在学生辨析、交流的基础上,要做出合理的点拨和引导。在这两段描写人物外貌的文本中,第一段出自童话,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了解童话常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童话的语言表达充满想象力,在凸显“奇妙”的同时,将读者置于虚拟的幻想空间。第二段则属于典型的肖像描写,语言精准、传神,描写细腻,注重细节描写,以凸显人物的形象特点。学生经历了剧本和童话语言的辨析对比,能深入洞察童话的语言特点,这比教师单方面的传授和“灌输”取得的教学效果更好。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这一学习所得,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加工,以进一步感受童话语言“奇妙”的特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填空题:宫殿外面有一座很大的花园,里边生长着许多火红和深蓝色的树木。树上的果子亮得像( ),花朵开得像( ),枝干和叶子在不停地摇动。地上全是最细的沙子,但蓝得像( )。在学生完成填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仔细分析所填的内容,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对比,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童话想象的大胆与新奇;另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奇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词语到环境,再深入到语言,教师始终以“奇妙”为抓手,将学生的思维浸润在童话文本的世界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感知童话文本的特点,能帮助学生认识童话的语言特质。

三、梳理情节发展,感受内涵之“奇妙”

很多人误认为童话是写给儿童阅读的。事实上,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阅读童话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看似简单的童话情节,在发展与反转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在教学童话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辨析语言表达,还要引导学生洞察故事情节包含的独特价值,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童话。

例如,在教学《海的女儿》这篇童话故事时,教师不能一味“顺藤摸瓜”,要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着力点,以形成“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可以引领学生阅读这篇童话故事的全文,这篇童话故事情节发展以小人鱼的选择为关键,可以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数一数小人鱼一共进行了几次选择,继而以“选择”为着力点,顺势梳理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从小人鱼的选择中,解构其中所蕴藏的丰富内涵。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课文内容,梳理“小人鱼分别做了几次选择呢?”阅读课文可以得知,小人鱼一共做出了三次选择:第一次,在是否救王子时选择了“救王子”;第二次,在是否“喝巫婆的毒药”时选择了“喝巫婆的毒药”;第三次,在“是否将刀刺进王子的心脏”时选择了“不把刀刺进王子的心脏”。其次,在梳理、罗列、呈现之后,学生立刻就能发现,小人鱼的三次选择都与常人不同,由此产生了困惑与不解:“小人鱼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呢?”这就为学生深入童话故事的内核,探寻童话的内涵提供了思维的立足点。

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故事内容入手,探寻小人鱼每次选择之后都失去了什么。由此,学生则会发现,小人鱼在经历了三次选择之后,失去了健康、家园、生命……而这一切,都是大部分人在乎的,所竭力追求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探究小人鱼的选择。童话故事情节设置的最高境界就是看似“出乎意料”,但细细思考,又在“情理之中”。小人鱼做出如此有悖常理的选择,并不意外,因为课文开头,作者以伏笔的策略,已经对小人鱼做了介绍和交代。以“栽种花朵”为例,其他小公主都把自己的花坛布置得像鲸鱼、小人鱼,符合海底宫殿的特点,凸显这些小公主的循规蹈矩。而只有这条小人鱼,将花坛布置得像圆圆的太阳,“只种像太阳一样红的花”,这里能感受到小人鱼对于光明世界、未知世界的向往。对此,教师就可以以选择为抓手,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的发展,探寻选择背后的价值意蕴,并借助文本信息,初步明确小人鱼的个性特点,紧扣其有悖常理的选择,体会人物形象的真善美,落实童话的“奇妙”特质。

作为一篇节选类文本,教师的教学不仅要聚焦在教材的内容上,更要着眼于整篇童话故事的构建,可以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之际,抛出深层次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小人鱼的三次选择,让她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生命,你觉得值吗?”这一问题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整篇故事的价值层面,不仅能激活学生阅读全文的兴趣,还将解读的思维触角伸向了童话内涵的深处,为学生解构童话的“奇妙”境界埋下了伏笔。

四、连接实际生活,感受想象之“奇妙”

统编版教材编选的文本,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写作方法,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编者在编选这些文本时,有意识地选择了各种不同的文体样式,以丰富学生对不同文体的感知,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支撑。童话作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文本样式,蕴藏着丰富的教学价值。语文教学要从文体视角出发,依循学生在阅读与学习这一文体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兴趣点、障碍点和需求点,确立教学目标、研制教学内容、遴选教学策略,以顺应童话文本的内在特质。在教学童话时,教师既不能将其与普通的故事性文本完全等同,也不能将其与虚构性的寓言以及神话这两种文体放在完全相同的位置,而应将教学的重点落在“想象”这一核心点上,引导学生将童话故事与自身的生活进行联系、比较,走出童话教学的固有模式,让学生通过生活理解童话。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元并进的方式编排课文,单元中的所有课文和栏目所承载的教学资源都指向设定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因此,从单元整体的视角来看,单元中的略读课文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学生紧扣精读课文、习得方法、体悟人文内涵之后,再为学生创设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与平台。基于这一定位,针对《海的女儿》这篇童话开展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感知之后,要将对童话的感知与理解扩展到整个单元,以“巩固回溯”的方式,引导学生重新阅读单元中的其他两篇精读课文《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和《巨人的花园》。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将这两篇课文所展现的童话世界推向真实生活,用生活来观照和浸润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进行深度的二次阅读,把握童话的表达特质。这种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解读童话的视角发生重大的转变,也能让学生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获取全新的认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以单元整体的架构,将略读课文设置成统整单元学习的思维支点,让学生的思维重新回归到对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并以童话的想象为核心要点,辐射到单元的整体学习,能有效强化学生对童话这一文体的认知,契合统编版教科书编者的编排用意,能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童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激活学生想象力、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文本。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以故事内容为支点,引领学生观照生活,利用精读课文所形成的原始积淀,紧扣语文要素,从不同维度探究童话“奇妙”的特点,巧妙落实语文要素。

参考文献:

[1]瞿卫华,王爱华.整体设计分层推进助力发展:《海的女儿》教学实录及评析[J].小学教学(语文版),2023,(6):42-45.

[2]蒋军晶,喻文龙,郭文静.关注童话文体,教出童话味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海的女儿》教学赏析[J].江西教育,2022,(39):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