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作者: 章程超

摘   要:结构化思维强调知识与信息之间的联系,重视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课文都具有相似的表达特质和阅读要求,课文之间的内在关联丰富而多元。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结构化思维,进行信息资源重配,达成内容关联;解构课后练习,促成“教”“练”关联;精准补充资料,促成三方关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古诗词这一文体的特质,并积累相应的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关键词:结构化思维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古诗词以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主线,在编排上注重循序渐进,体裁由单一到多元,文本理解难度由浅及深。因此,语文教师要关注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结构性,重视文本之间丰富而多元的关联。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文体特质,积累相应的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一、信息资源重配,达成内容关联

任何信息都不是割裂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维度、其他领域的资源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知识网,形成了丰富而多元的关联。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将具有相同主题、相关内涵和相似表达手法的古诗词聚合起来,形成了“古诗词三首”的体例,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需要,将信息资源进行重构,使其达成内容关联,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的《古诗三首》编选了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元日》,展现了我国多元的传统节日。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侧重点并不是传统节日的习俗,而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真挚情感。因此,在教学这一组古诗词时,教师既要尊重编者的用意,从主题、内涵的视角关联这三首诗的共性特征,构建“传统节日”的文化主题,并以此为抓手,串联、支撑起这三首诗的教学。同时,还要从情感维度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针对本单元“中国人的根”的人文主题以及“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语文要素,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为重要的拓展和关联性文本,让学生借助这一单元的阅读方法,走进王维的世界,感受诗句中洋溢的浓浓情感,从另一个维度触发学生对这首古诗的深度理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古诗词教学与“日积月累”栏目的教学联系起来。虽然“日积月累”中所编选的古诗词,在教学目标、要求和策略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但绝不是机械的抄写与背诵。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单元中的所有课文、栏目以及相关资源,都统一地指向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在教学这三首古诗之后,直接匹配“日积月累”栏目的学习,将拓展、延伸资源作为帮助学生巩固和迁移阅读方法的重要载体。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效能,还能不断开发和拓展关联空间,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解构课后练习,促成“教”“练”关联

关联的价值是要将原本散落在文本中的信息、知识、方法、策略等,以结构化的方式聚合起来,以取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为了帮助学生高效落实语文要素,发展语文能力,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编排了层级化、体系化的“助学系统”。课后习题作为关联教学的重要抓手,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古诗词教学中,以达成课后巩固提升、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目标。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为例,编者在课后设置了这样的练习:“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这一题所提供的诗句虽然来自不同的古诗,诗句也是单独呈现的,但是它们语言表达的共性特征较为鲜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这三句诗割裂开来处理,而要精准解读编者的真实用意,将这些诗句融入教学体系之中,进一步强化古诗词教学之间的关联。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角度对这三首古诗进行统整把握,明晰其中的异同。这三首古诗都描写了儿童真实的活动场景,展现了儿童天真快乐、活泼可爱的精神面貌,但是每首诗中儿童参与的活动以及展现出来的具体状态则是不同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借助“学”的方式,展现了儿童的可爱与调皮;《稚子弄冰》是通过玩冰时的一连串动作,展现了儿童的聪明机智;《村晚》则展现了牧童悠闲自得的生活乐趣。其次,可以基于对这三首诗的整体感知与理解,引导学生在共性提炼和明晰异同的基础上,实现古诗学习的融合和关联,历练学生的“求同存异”思维。最后,可以在整体把握、聚焦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古诗中儿童的状态,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方式,关联生活,深化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感知。

三、精准补充资料,促成三方关联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但是由于其所描写的内容距离现在很久远,这就给学生的感知与理解带来了较大的障碍。学生仅仅依靠教材提供的注释只能从字面上理解古诗的大意,而要想真正体悟古诗的情感意蕴,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拓展和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搭建关联性的阅读支架,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是一组典型的爱国诗篇,编选了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每位诗人从不同的维度,借助不同的素材,开辟了不同的路径,但都表达了相同的爱国情怀。例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借助委婉的方式,将自身的情感蕴藏在所描写的内容之中,从西湖的美景和高楼大厦到歌舞升平的奢靡生活,读者并不能从语言文字中直接感受到诗中所包含的爱国情怀。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积极质疑,比如:“西湖究竟有着怎样的美景?”“‘山外青山楼外楼’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为什么要让西湖歌舞‘休’呢?”“‘汴州’和‘杭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城市,为什么会错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资料:北宋末年,吏治腐败,皇帝被俘,被称为“靖康之耻”,宋朝政府为躲避战争,迁都南下,将首都从原来的汴州迁往杭州。有了这些背景资料的介入,学生将资料与古诗关联起来,就形成了完全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能感受到诗人的愤怒与感慨。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这一资料与陆游的《示儿》关联起来,让学生站在陆游的角度进行思考:“假如此时此刻,陆游了解到南宋的帝王和政客们依然不思进取,早已将家仇国恨抛到九霄云外,还会要求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吗?他可能会怎么想?又会怎么说?会有怎样的表现?”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一次资料的拓展,实现了两次关联,帮助学生构建了彼此印证、互文呈现的阅读框架,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文本是相互关联、密切联系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结构化的角度审视文章与文章之间、文章与单元之间的关联,抓住文本之间的关联,开展具有结构性的教学,让语文教学走向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全新之境。

参考文献:

[1]吴聪娣.指向结构化思维培养的古诗词教学策略:以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为例[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23,(Z1):21-25.

[2]马贞伦.关联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23,(28):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