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化拓展:古诗词教学的新视角
作者: 张玉荣摘 要:综观当下古诗词教学,教师存在两大教学取向:过度注重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忽视了对学生内在思维的训练;过度重视肤浅化的理解,忽视了对文学作品内在的赏析。为了更好地弥补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拓展、补充与古诗词相关的知识资料,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本文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切换认知角度,链接诗人生平;拓宽认知维度,补充创作背景;夯实探究“厚度”,拓展类群文本;丰富解读视角,开展多维评论。
关键词:艺术拓展 古典诗词 生平资料 创作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将文化自信列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统编版教材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编选了大量的古诗词,是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古诗词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在寥寥数语之间就营造出浓郁而可感的氛围。当学生与古诗词产生情感的共鸣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文化自信”,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对小学生而言,阅读、品味、欣赏古诗词最大的障碍主要有两点:一是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简洁,在理解大意上,学生往往捉襟见肘;二是古诗词所描绘的内容,与当下生活相去甚远,导致学生缺少相应的认知。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这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切换认知角度,链接诗人生平
针对古诗词的教学,教师要倡导“知人论世”,不仅要关注其文,也要关注其人。事实上,每一首经典的古诗词,都与诗人的人生经历、即时的心境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诗人的内在情感与人生志向、信仰,都蕴含在作品之中。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脱离了对这些重要信息的把握,学生的认知就只能停留在原始的层面,至于如何深入解读古诗、落实文化自信,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找准学生认知的缺失之处,拓展补充相应的知识信息,搭建学生迈向深度学习的桥梁。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为例,作为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借物咏怀是其最大的特色。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学生强行“灌输”,要帮助学生找准诗人与诗歌所描绘事物之间的关联。由于古诗词篇幅的限制,诗人的表达都不会过于直白,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拓展相关资料,链接诗人生平,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渠道。
在《石灰吟》这首诗中,诗人于谦以“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要留清白”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石灰的制作过程。作为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借物抒怀是其创作的手法。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于谦借助制作石灰的过程表达了自身刚正不阿、宁折不屈的人生态度。而诗歌的表层都是描写制作石灰的过程,怎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诗人的借物抒怀呢?对此,笔者链接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消除认知上的差异,为学生拓展以下的资料:明代土木堡一战之后,皇帝被匈奴掠走,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作为兵部尚书的于谦肩负重任,呕心沥血、励精图治,重立新君,但最终惨遭奸臣陷害。在临刑之际,于谦仍然不肯屈服,表现出了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借助这些资料,笔者组织学生再次阅读古诗,并以全新的视角进行解读,让学生从“千锤万凿”一词想象于谦被奸人残忍迫害的场景;从“烈火焚烧”一词想象于谦经历的残酷折磨;从“粉骨碎身”一词与“要留清白”中,想到石灰宁可身体粉碎,也要将“清白留在人间”的坚贞与高洁,从中体会于谦坚持真理、坚守信仰、不畏权贵的精神品质。
如何从一首描写石灰生产过程的诗篇中,窥探到诗人的人生志向呢?在这一教例中,笔者基于学生的认知链接知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综观整个教学流程,笔者拓展的资料,一方面成了学生理解诗歌的有效注解;另一方面则为学生理解古诗词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
二、拓宽认知维度,补充创作背景
虽然古诗词篇幅短小、文字较少,但是要想洞察其内在的意蕴,却有较大的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法进入诗人生活的那个时代,导致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比较肤浅。因此,教师要及时拓展与古诗词相关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内涵与境界,将学生的认知朝着诗歌的最深处“漫溯”。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这首七言律诗借助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将诗人杜甫听到失地收复后的欣喜若狂表现得淋漓尽致。若从字面意思进行理解,学生只能看到人物表面的状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用生活经验品味诗歌所描绘的内容。从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来看,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了解“其所以然”,任何解读都是一种虚谈,学生就会始终停留在诗人“喜欲狂”的言行表层,无法洞察诗人如此兴奋的真正原因,会对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悟诗人内在的情感造成较大的影响,甚至对诗歌中“剑外”“蓟北”“河南”“河北”等地域都不了解。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链接唐代“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唐代曾经有过的繁华与昌盛,了解“安史之乱”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影响;二是链接杜甫的生平资料,尤其聚焦“安史之乱”之后,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遭遇。借助这两个链接的资料,教师可以展开以下教学:一是借助“安史之乱”的资料,组织学生展开对比,以唐朝盛极一时的繁华,了解“安史之乱”造成的巨大危害,并站在诗人杜甫的角度,感受其内心的痛苦,为解读杜甫在整首诗中近乎疯狂的表现奠定基础;二是借助杜甫的生平资料,让学生知道杜甫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衬托其听到收复失地后的内心狂喜。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走进诗歌的内核,与诗人形成更加深入的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链接诗歌创作背景的知识,一方面要把握适当的时机,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既避免了“事后诸葛亮”,也避免了直接用资料替代学生的探究和思考;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三、夯实探究“厚度”,拓展类群文本
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每一篇都与其他的文本(或在内容上、或在主题上、或在写作方法上)存在着诸多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了文本类群。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散学生的思维,借助相关的文本类群,利用它们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互文阅读中形成对比参照,进而增加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厚度”。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古典诗词时,编者就对这一方面进行了尝试,将具有相同主题的三首古诗词编排在一起。因此,教师可以依循编者的编排方式,进一步拓展教学方法,加强对资源的统整和聚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为例,编者在《古诗三首》中编选了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显然,这三首古诗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是学生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诗人们分别描写了清明节、春节和重阳节以及相关的习俗),还要借助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感受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次,可以拓展补充与我国其他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词,如杜牧的《秋夕》、张耒的《和端午》、韩翃的《寒食》等。最后,通过对资料的拓展,从编者在课后所设置的思考题入手: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哪些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对学生解读和学习这一类古诗提供方法的迁移。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拓展补充其他的作品,可以从作品的主题出发,形成由一篇带一类的教学;可以从诗人的角度出发,拓展同一诗人的一组作品,或者借助诗人一生的变化,梳理其作品风格的转变;可以从诗人表达的方法出发,构建一组咏物诗、送别诗或者借景抒情的类群诗篇,借助不同诗篇之间的关联,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丰富解读视角,开展多维评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生命个体对文本的阅读,是借助自身的原始经验和思维能力,获得属于自己独特认知的思维过程。所以,不同的生命个体,对于相同文本的解读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
古诗词历经千年的流传,经历了不同时代,遭遇了不同社会思潮的冲击,积累了大量的解读成果。这些资源对当下学生学习古诗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不同时代对文本的解读补充进课堂之中,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理解古诗词,进行深入的剖析,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品鉴能力。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这首诗所在单元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对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经典五言律诗,在教学中,该如何凸显这首诗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呢?首先,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注释,整体了解诗歌的大意。其次,引领学生展开探究与思考,在前人解读这首诗所形成的评论中,为学生明确品读的方向,寻找探究的路径,强化学生对诗歌的解读和体悟。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对王维的诗有这样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后,笔者把这句评价出示在屏幕上,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苏东坡评价的准确性,认为王维的诗不仅语言简洁优美,还描写出如画一般的美景,并从优美的画面中生发出悠远的意境。可以说,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整体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将原本机械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优美画面,与作者进行了深入的对话,进而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笔者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是充分拓展资源,帮助学生打开了进行文本解读的切入口,经历了从理解诗意到想象画面、体悟诗情的过程。
总之,虽然古诗词篇幅短小,蕴藏的信息并不丰富,但是更多的资源、内涵和主题,隐藏于诗歌之外。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在诗歌的几十个字中“摸爬滚打”,则无法真正洞察诗人饱满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借助知识链接、信息补充的方式,为学生拓展更为丰富的解构资料,为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早才.小学语文古诗词选文特点与教学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2023,(33):12-14.
[2]顾芸.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35):79-81.
[3]吴羡慧.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策略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3,(31):120-122.
[4]陈爱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重构[J].新教师,2023,(10):33-35.
[5]马冬晓.彰显学段特征,教出古典诗词的精准定位[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1,(10):81-82.
[6]褚娜,何善亮.何以“诗美”塑“人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5):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