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实践活动在课后延时服务中的应用
作者: 王冬梅摘 要:“双减”背景下,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成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路径,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增强语文课后服务活动的吸引力,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素质提升为主要目标,设计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语文听、说、读、写的实践运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课后延时服务 小学语文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的作业负担明显减轻了,有了更多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自主发展的空间,课后延时服务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后延时服务中的重要项目,为保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凸显课后服务的价值,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集知识性、趣味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将学生带入更广阔的生活和社会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历练与成长。
一、立足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开展知识竞赛游戏
课后延时服务是对课堂学习活动的有益补充。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很难做到知识的及时巩固和内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基于课堂教学,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开展知识竞赛游戏,将语文知识融入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内化。比如,在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指导学生学习拼音,认识生字,理解新词。基于此,在课后延时服务活动中,教师可以定期开展趣味识字的竞赛游戏,设计识字卡片,让学生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认出的生字最多;可以开展“成语接龙”活动,比一比谁说出的成语最多,等等。这种课后延时服务使语文学习不再单调与枯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为学生量身打造的,充满着童真、童趣,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表演创作。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将表演创作活动迁移到课后延时服务中,根据学生的性格、特长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小组划分。其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让各小组发挥集体智慧,将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并对剧本进行不断润色和完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加入合情合理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使人物角色更加活灵活现。最后,在此基础上,组织展演活动,让学生分组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三)开展诗词诵读活动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凝结着古人的智慧,蕴含了古人对人生、自然、时事的思考和感悟,能充实学生的思想。在课后延时服务中,教师可以从教材编选的古诗词入手,开展趣味性的古诗词诵读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开展“飞花令”活动,选出一个主题字,让学生轮流背诵含有该主题字的诗句,促使学生主动背诵经典诗文。古诗词音律和谐,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配乐诵读活动,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读出韵味、读出情趣,获得美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
二、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
(一)精选阅读素材,让学生读好书
书籍既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读书可以明智,读书可以明理,读书可以怡情。教师要将课后延时服务高效利用起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作为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要为学生精选阅读素材,既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推荐内容丰富的诗歌、童谣、寓言故事,又可以为学生推荐名篇佳作和经典名著,让学生读好书。教师还可以发挥互联网资源的优势,为学生推荐具有时代气息的文章,让学生多接触新时代的文学作品,感受新生代的创作活力。
(二)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思维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后延时服务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好书,还要注重读书交流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实现真实有效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读书沙龙活动,让学生自由进行阅读、交流、讨论。在这样的读书交流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共同探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能开展主题性的讨论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阅读材料中的人物形象、作者观点进行分析与评论,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社会实践,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一)行走美丽乡村,感受自然之趣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教师可以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沟通课堂内外,借助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展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与大自然中运用语文知识。比如,可以定期组织采风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美丽乡村,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库;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挖野菜、喂养小动物、帮助农民伯伯种地、采摘果实等劳动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感受自然之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二)探寻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
学习传统文化,不仅要“学其形”,更要“悟其理,导其行”。教师可以在课后延时服务中组织学生探寻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在端午节到来之际,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在重阳节,可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美德。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学习民间技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追寻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
教师可以利用课后延时服务,组织学生走进红色文化展馆、抗战纪念馆、历史遗迹,瞻仰红色文物,追寻红色记忆,从而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将红色精神融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带领学生去走访当地的红色纪念馆,了解革命历史故事与了解红色精神,让学生将祖国的荣耀与历史深深地印刻在心中,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认知发展规律,联系实际生活,开展综合性、实践性的课后延时服务,深化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要提高对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视程度,遵循课堂巩固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将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后活动融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学有所乐”,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红民.以语文体验活动助力小学生减负增效的实践研究[J].学苑教育,2023,(1):39-41.
[2]杨宏.多彩课后服务,让学生“学有所乐”[J].教育家,2022,(39):45-46.
[3]王发威.“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2023,(21):44-47.
[4]马翠琴.课后服务背景下小学语文服务性课程设计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3,(7):131-133.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应用的行动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2]GHB153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