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润德启智”: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然之道
作者: 葛晨斐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教学,还要关注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奏响德育与智育的和谐交响曲,为学生启智润心、培根铸魂。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德育价值 德育渗透 教学范式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党和国家对每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时期教育之问,也是每位教师应当完成的时代答卷。我们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教学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如何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分解、落实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教学,还要关注思想道德教育,奏响德育与智育的和谐交响曲,为学生启智润心、培根铸魂。
一、小学数学课程德育价值的体现
坚持“五育并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策略,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又以德育为要,无论哪一门学科课程,都拥有德育的功能。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当以德育为先。教师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时,不能忘却德育的义务,要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渗透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夯实学生的道德根基。
小学数学课程虽然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抽象性、精确性等特征,以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思维的培养为重点,但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德育价值。小学数学课程的德育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传承与弘扬数学文化、普及数学家的贡献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不感情用事的理性精神。
二、小学数学课程德育资源的挖掘
数学的德育价值是一种隐性价值,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德育内容并不明显,德育资源也不是很多。然而,只要教师潜心剖析、精心挖掘,还是能够找到一些德育素材,发挥好数学的德育功能,实现数学的育人价值。
(一)在教材中挖掘德育资源
教材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素材,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着一些德育内容,教师只要有心,就可以发现并开展相关的德育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教材内容,挖掘与“爱”相关的德育资源,如爱国、爱家乡、爱惜粮食、爱护环境等。例如,在“大数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度补充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我国现有的石油基础储量、2023年的汽车出口量、2023年的粮食产量等,让学生明白我国资源丰富、经济高速发展、科技飞速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情怀。
再如,“一亿有多大”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从不同角度感知一亿的大小,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数感。教师可以设计“称一称”的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100粒米有多少克?请称一称100粒米的重量,推算出一亿粒米有多少克。计算一下,若全国14亿人,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能够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合多少年?”该教学内容是一个非常好的德育渗透契机,通过实践活动,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倡导学生开展“每天节约一粒米”行动,教育学生要从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每一次就餐要做到“光盘”,杜绝浪费现象。
(二)在生活中挖掘德育资源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校,生活即教材。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活教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活动,从生活中挖掘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环保意识等,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在教学“统计表和统计图”时,笔者设计了一些生活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家里“一个季度的用电量”“一年的用水量”“一个水龙头一个月漏水多少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领会了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现实作用,而且懂得了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向
(一)在故事中渗透德育
故事有内容、有情节、有情感,具有怡情、激趣、启智的作用。小学生对故事情有独钟,因此故事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常用的手段,教师常常会给学生介绍一些数学故事,用数学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弘扬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家的智慧与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例如,在教学“圆周率”的相关知识时,笔者插入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向学生介绍了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经过,以及他在数学史上的贡献。数学故事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圆周率,同时深深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实践体验中渗透德育
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例如,在教学“时、分、秒”一课时,笔者为了让学生感受一分钟的长短,设计了几个实践体验活动:一是“一分钟计时”活动;二是“一分钟数数”活动;三是“一分钟阅读”活动;四是“一分钟口算”活动。通过实践,学生加深了对一分钟的理解,懂得了一分钟很短,却也很长,一分钟在不知不觉中就溜走了,然而一分钟也能够做很多事,因此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虚度时光。
再如,在教学“可能性”时,很多教师会设计摸球游戏:从口袋中任意摸出1个球,看看摸到的是哪种颜色的球。这个游戏有两个重要的规则:一是任意摸球,二是摸后放回。有些调皮的学生在玩这个游戏时,不遵守游戏规则;有的学生偷看袋里的球,故意摸自己喜欢的颜色;有的学生摸球后不把球放回。此时,笔者可以适时进行德育,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让他们懂得公平游戏的重要意义。
(三)在数学实验中渗透德育
实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德育的大好契机。在数学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出现了争抢实验器材的情况;有的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不尊重事实,篡改数据。这正是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时机,教师可以趁机教育学生要遵守纪律,友好相处;要实事求是,认真严谨。教师还可以在实验分析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
(四)在课堂评价中渗透德育
评价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评价具有诊断、激励等作用,科学的评价可以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启发学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正视自我、纠正自我。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评价时,还可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利用评价的机会渗透德育。教师在数学课堂评价中渗透德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心理,多对学生进行鼓励,要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幽默,有亲和力,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评价要有明确的导向性、激励性,能够促进学生自省,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取长补短。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具体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从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三个维度出发实施德育,建构出小学数学德育“三维”教学范式,从而充分发挥数学的育人价值,全方位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一)创设具体情境,激发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德育的构成要素,它是一种心理体验,包含了自尊感、责任感、羞耻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等。情感来源于具体的情境,道德情境是道德情感的诱因,良好的道德情境是引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道德情感的重要载体。
德育切忌空洞的说教,教师应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借助具体的情境。情境是具体、真实的场景,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与心理,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良好的情境可以是熟悉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是真实的数学故事,还可以是有趣的游戏活动。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笔者创设了故事情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介绍了祖冲之的故事。形象生动的故事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得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变得更加热爱祖国了。
(二)搭建模仿通道,促进道德认知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再对规则和命令绝对服从,他们认为道德规范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一种产物,在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也就是“你遵守,我才遵守;你不遵守,我也不遵守”,他们对道德判断已经有了自己的标准,逐步摆脱外界的道德束缚。
道德认知是学生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规则意识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如游戏的规则,实验中的分工规则等。道德认知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无论是言语、动作,还是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他们都喜欢模仿他人。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搭建模仿的通道,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实践探究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形成道德认知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在数学实践探究中引导学生互相模仿,互相学习。
例如,在进行数学实验“怎样滚得远”时,笔者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明确实验要求。接着,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帮助学生学会各司其职。这样一来,各组学生能够做到有效分工,互相配合,遵守实验规范。这说明,数学教师要搭建好学生的模仿通道,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应用练习反思,优化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体现,学生的道德品质最终都从道德行为上体现出来。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在学生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反复练习,促进学生反省提升。应用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德育类习题,在数学练习题中融入德育要素。教师可以在练习环节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交流,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增加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经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展示交流中相互评价、相互帮助,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想一想练习中的得失和成败,审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学生在知识应用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
总之,“润德启智”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然之道。小学数学课程的德育价值是隐性的,教师要潜心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
参考文献:
[1]赵艳玲.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渗透策略 [J].吉林教育,2023,(31):36-38.
[2]莫宗赵,刘存华,周莹.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材的教育价值审视 [J].教学与管理,2020,(27):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