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践行“新课标”,用生活浸润音乐课堂
作者: 钱文君摘 要:生活元素是教师落实“新课标”的“法宝”,也是音乐的起源与归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用生活浸润音乐课堂,连接音乐与现实生活,搭建生活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完成音乐的欣赏和创编。本文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就教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 生活化教学 小学音乐
生活是维持音乐生命力的重要元素,音乐又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新课标”中着重解释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蓝图。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开展音乐课程教学,教师应当从传统的教育思想中挣脱出来,积极引入生活元素,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高效学习音乐知识,让音乐课堂变得更有活力、更加精彩。
一、连接音乐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支撑学生持续参与学习活动的精神动力。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搭建现实生活与音乐学习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立足生活视角学习音乐知识,从而点燃学生对音乐的热情。
(一)利用生活元素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环节是学生认识新知识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音乐课堂中,很多教师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导入,无形之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压力,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畏惧心理。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时,教师应以音乐课程内容为基础,引入相关生活元素,让学生基于相对熟悉的事物,走入音乐殿堂,开启学习之旅。
例如,在教学《五月五赛龙会》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优化导入形式,让学生更加亲近课堂。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五月五是什么日子呀?在这一天都有哪些习俗呀?”利用问题,唤醒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其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你对端午节的印象是怎样的呢?端午节的气氛是怎样的?”请学生积极描述自己印象中的端午节,主动在脑海中构建端午节的情景。最后,教师可以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一首乐曲,感受端午节赛龙舟的热闹氛围吧!”让学生积极跟随教师的步伐,进入课堂学习,建构音乐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难以基于现有的知识经验,触及音乐作品的本质和核心。基于生活元素的教学,能够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五月的夜晚》时,教师可以以生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整首乐曲呈现了夜晚的宁静气氛,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但是教师单纯指导学生对乐曲进行赏析,难以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意境。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与夏日的吵闹、秋日的萧瑟相比,春日的夜晚呈现出怎样的场景呢?”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获得真切的体验,从而体会歌曲表达的对春日的夜晚的赞美之情。
二、捕捉生活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素材是支撑教育活动顺利实施的有效材料。丰富的生活素材能充实课堂教学,带给学生新颖的学习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元素,打造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堂,提升教学实效。
(一)引入民间音乐,促进学生对文化的感知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底蕴,民间音乐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引导学生对民间音乐进行赏析,不仅能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在生活视角下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入民间音乐,填充课堂教学的空白之处,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乐曲是藏族舞曲的典型代表,充满了浓郁的西藏风情,抒发了藏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歌曲的声调、节奏以及表达的情感等进行欣赏,并基于音乐作品,为学生介绍藏族音乐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民间音乐的底蕴和魅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解读隐含在音乐作品后的藏族文化,让学生深刻体会音乐的内涵。将民间音乐引入课堂,能够实现民间文化元素与现代音乐课程的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强化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创编
创新是发展、进步的源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发现,许多学生缺乏灵感,导致音乐创编之路举步维艰。而现实生活往往能带给学生源源不断的灵感,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鼓励学生开展音乐创编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四季歌》这首乐曲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让学生顺利完成创编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积聚灵感。在引导学生欣赏歌曲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四季的感受,为歌曲重新填词。当学生完成歌词的创编后,教师可以搭建表演平台,请学生进行演唱,并说出创编的灵感来源,以便学生在相互欣赏中积攒更多的创作经验,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变得更加丰满。
三、立足生活视角,做好音乐欣赏教学
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音乐欣赏活动,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的美好,感悟音乐世界的奇妙。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生活视角,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帮助学生感悟音乐之美。
(一)走出教室,打开欣赏空间
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将学生的学习场所局限在室内,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教学和现代教育资源接触现实社会,这导致学生犹如关进笼子里的小鸟,难以感知真实的世界。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师有必要增加学生的学习场所,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有效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感知和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例如,在《校园的早晨》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开放学生的音乐欣赏空间,让学生走向室外,在校园内走一走、看一看,并记录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歌曲内容与自己欣赏的校园风光进行对比,开启学生的音乐欣赏之旅。这样,学生可以基于已有的生活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实现深度的音乐欣赏。
(二)巧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生活场景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出于时间、空间、安全等多种因素的考虑,教师无法带领学生接触所有的生活场所。对此,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打破时空的限制,带领学生通过屏幕走入多样的生活场景,在亲身体验中欣赏音乐作品。例如,在教学《新疆之春》时,教师无法直接将学生带到新疆,让学生感受新疆美丽的春日景色。对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新疆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虚拟的场景,深刻感悟音乐作品的意境。这样,学生便可以跨越时空界限,走入远在千里之外的美景之中,产生更为真实的情感体验,真正提升音乐欣赏的质量。
总之,生活元素是音乐课程的重要教育资源。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寻找现实生活的落脚点,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带给学生熟悉、亲近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提升学习实效。
参考文献:
蒋佳琦.小学音乐课堂如何展开生活化教学[J].小学生(中旬刊),2022,(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