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传统文化”的水墨画学习
作者: 蔡佳夕摘 要:水墨画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培育学生的水墨画创作技巧,还能涵养学生的品德、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水墨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绘本,积极发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对学生进行美术的、艺术的、文化的教育,在学生学会水墨画技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水墨画的育人功能,彰显水墨画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 传统文化 水墨画学习
水墨画(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简称为“国画”。水墨画是由“水”和“墨”经过一定比例的调配所画,诞生之初仅有水与墨,表现为黑色与白色。随着水墨画的发展,其色彩变得越来越丰富,形成了“彩墨画”。我国水墨画的特点是“近处写实”“远处抽象”,其“色彩微妙”“意境丰富”。在小学美术水墨画教学中,笔者从儿童绘本中汲取相关的素材与资源,借鉴儿童绘本,用传统文化元素——“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传移模写”“形彩位置”等,指导学生的水墨画学习与创作。
一、“气韵生动”:儿童水墨画表现的“大境界”
“水墨画”是通过“线条的勾勒”“墨色的深浅”进行表现的。因此,水墨画是一种表现的艺术,不是简单的点染勾勒,而是一种气韵与境界,具体到学生的水墨画创作之中,表现为一种“童趣”“童真”“童味”“童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儿童绘本中传统的元素与文化,引导学生认知、感受、体验、实践,引导学生用“小小的”水墨画表现“大大的”世界。儿童水墨画创作应当是儿童生命的一种“舒展”与“丰盈”,应当是儿童生命的一种表达。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既可以直接应用绘本中的相关水墨画插图,引导学生的认知与表现,也可以引导学生解读绘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彩墨世界”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如《无题》《绿殇》《红荷图》等,同时引入绘本资源,让学生学习《荷花深处》。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用手中的画笔,画线条的曲直、粗细、长短,通过墨色干、湿、浓、淡、枯的变化,画出一幅幅充满“儿童气息”的“童化作品”。如有学生画出了《红荷》,画面上的朵朵荷花层次分明,娇艳欲滴的色彩让人为之倾倒,朴拙生动的线条让人叹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创造、在“玩”中发现。最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从而感受、体验创作的乐趣。“气韵生动”主要是表现一种精神气质,对此,笔者发散学生的美术思维,放飞学生的美术想象,让创作成为学生本质力量的显现,成为学生“自由呼吸”的生命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水墨画教学应表现出一种“大境界”,表现出一种“大视野”。
“气韵生动”体现了学生水墨画创作的品位与境界。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心中种植水墨画的“种子”,不断地浇灌、施肥,让水墨画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发芽、生长。
二、“骨法用笔”:儿童水墨画练就的“大本领”
“骨法用笔”出自我国南齐谢赫的画论《古画品录》,“骨法,用笔是也”是指用线条的勾勒进行造型,表现出对象的体态、结构、表情等。也就是说,水墨画作品的生命力是靠线条的力量、准确性、变化来表现的。在水墨画教学中,教师要提倡“骨法用笔”,要求学生在水墨画创作的过程中,敢于突破常规、超越自我,从而放飞学生的心灵;要求学生在水墨画学习中练就一种“大本领”,形成一种“大担当”。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彩墨游戏(一)”时,首先,笔者没给学生制定过多的条条框框,而是赋予学生表现的时空与权利,让学生自由地挥洒笔墨。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没做一个“局外人”或者“甩手掌柜”,而是跟进学生的创作,介入学生的创作,对学生的创作过程与结果进行指导。如引导学生控制水墨线条的变化,注意墨色的浓淡层次。其次,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跳芭蕾舞(中锋用笔)”“跳霹雳舞(侧锋用笔)”“变魔术(焦、浓、重、淡、清等的墨色变化)”“色墨大碰撞(泼墨法)”,通过对学生用墨的指导,让学生的笔墨自由挥洒、纵横驰骋,进而感受到了水墨画独特的韵味与美感。最后,让学生练就创作水墨画的“大本领”,这种“大本领”既源于技巧又超越技巧,从追寻水墨画学习之“器”,提升为追寻水墨画学习之“道”。
“骨法用笔”是学生水墨画创作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夯实学生的水墨画创作的基本功,借用“骨法”来说明创作过程中用笔与用墨的艺术性。在我国的水墨画创作方法论中,除了“骨法用笔”,还有“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等,但“骨法用笔”是水墨画创作的基础,其他的表现技法都建立在“骨法用笔”之上。对学生的水墨画创作来说,教师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创作结果,还要关注他们的创作过程。“骨法用笔”不但是学生水墨画创作的方法论,而且是学生水墨画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艺术美学论与艺术本体论。
三、“传移模写”:儿童水墨画形成的“大作为”
在谢赫的画论《古画品录》中,“传移模写”是被放置于最后的一个美学范畴。所谓的“模写”,简单地说就是“模仿”,用绘本《学其短画本》中的话来表达就是“看竹画竹”。任何的艺术创作,首先都要练好基本功,而基本功的形成离不开“模写”。因此,学生的水墨画创作不仅包括积极的“模写”,还包括积极的“传移”与创造,这应是学生水墨画创作的“不二法门”。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突破惯性、挑战权威,也要遵循水墨画创作的基本法则,把握“模写”“传移”的动态平衡。
在水墨画教学中,教师通过“传移模写”,能够引导学生从具象走向形象、从形象走向意象、从意象走向抽象。其中,“象”是一个核心的元素,不仅是指“眼中之象”,更是指“胸中之象”与“心中之象”。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绘本《学其短画本》中“江上的笛声”,引导学生进行认知、感受和体验(虽然“笛声”是一种声音,但是可以表现出来,尤其是“江上的笛声”,更有一种悠远、缥缈的境界),引导学生将诗、书、画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让学生触摸到水墨画的意境、风骨、灵魂。再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鸟语花香”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了解水墨画“鸟”的特点,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的作品,如齐白石的《花鸟画》等。其次,引导学生创作一幅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水墨“花鸟画”。对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既有一定的美术创作经验,也有一定的美术思想。对此,笔者鼓励学生模仿,让学生大胆地“传移模写”。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笔者还为学生的创作配上悠扬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浸润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最后,对学生稚嫩的作品,给予鼓励与表扬,进行评价。不仅从学生的用笔与用墨方面进行评价,还从学生的审美立意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蓄积学生水墨画创作的内在动能,让学生的水墨画创作不断地“进阶”。
在水墨画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的水墨画创作有“大作为”,就要从我国传统的艺术美学中汲取营养;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水墨画”创作,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开拓创新;要充分应用教材,引入诸如绘本这样的课程资源与素材,丰富学生的水墨画创作;要善于发掘传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渗透到水墨画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丰富、“敞亮”学生的水墨画创作,让学生的水墨画创作呈现出“大格局”。
四、“形彩位置”:儿童水墨画具有的“大智慧”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而其中“三法”考量的是创作者的创作智慧,这就是“随类赋彩”“应物象形”“经营位置”。对这样的“三法”,笔者将其统合起来进行论述,命名为“形彩位置”。可以说,“三法”涉及水墨画创作的方方面面,如水墨画的形、水墨画的色、水墨画的位置等。在小学水墨画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研究谢赫的画法,培育学生水墨画创作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水墨画创作,让学生的水墨画创作体现出童真与童趣。
比如,在教学“水墨变体画”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应用创新的技法来表现新鲜的题材,展开水墨画游戏。水墨画游戏,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的想象。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同时给学生提供“半成品”,对“半成品”进行添加与改变,让学生的创作富有新意。再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彩墨家园”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让学生从我国传统美术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评价,深化学生对作品的认知,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水墨画创作,确定水墨画创作所要表现的主题。在主题的观照下,对作品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在笔者的指点与提醒下,学生逐步掌握了水墨画创作的窍门。最后,引导学生合理地构图,也就是引导学生“经营位置”,让学生用毛笔的中锋、侧锋勾出画面,进而有层次地表现出自己心中的意象。如此,学生的水墨画创作不仅突出了主题,还体现出了水墨画的质感。笔者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创作时空,从而让学生的水墨画创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挖掘了学生的创作潜能,彰显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水墨画教学中,对学生“形彩位置”的经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创作的愿望;要及时跟进学生的创作,适度介入学生的创作,根据学生的个性、风格等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水墨画创作的成功与喜悦;要葆有一颗童心,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互动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的水墨画创作,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气韵生动”体现的是一种“大境界”,“骨法用笔”体现的是一种“大本领”,“传移模写”体现的是一种“大作为”,“形彩位置”体现的是一种“大智慧”。因此,在水墨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应用相关的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水墨画创作,进而感受、体验水墨画的表现技巧与技法,渗透、融入水墨画中相关的文化与精神,在对学生进行水墨画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艺术、审美的教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挥水墨画的育人功能,彰显水墨画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宋婕.中国传统美术元素在儿童绘本中的艺术性和作用探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4.
[2]林艺红.捕捉课堂生成 开展合作教学:关于阅读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导学,2020,(23):47-48.
[3]吴雪莲.个性化学习:小学美术教学新取向[J].教育科学论坛,2014, (1):48.
[4]佟慧敏.中国画元素在儿童绘本中的应用研究[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20.
[5]王淼.儿童水墨画教学要在守正中创新[J].江苏教育,2023,(14):57-61.
[6]夏仕霞.儿童立场:催生水墨画“五化”教学法[J].小学教学研究,2022, (30):37-38.